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阅读速度相当缓慢,往往需要逐字逐句地研读。因此,这段时间我每日投入政治学习的时间大约是三小时,早晨专注两小时,晚间再抽出一小时。我会阅读《红宝书》中的15到20页,并在完成每一章节后,紧接着做相应的1000题练习。对于做错的问题,我必定会回溯到原文,找出其理论支撑,并使用不同色彩的笔标注。这个过程中,强烈建议用手写的方式记录,避免直接在书上书写,因为这本书你还需重复翻阅,可能要做两次或更多次。
考研数学方面:
刚开始看了课本,课本看了两遍,课后题目挑着做,风格和考研风格不同,勿沉迷。然后开始看张宇高数18讲,天真的我盘算着看完一遍后再看复习全书,看到大概第7章时,我发现有点难,再看下去时间来不及了。就直接去看复习全书,真是个明智的决定,复习全书要比18讲详细很多,而且由于张宇那本书把数学三和数学一掺在一起了,感觉有点偏难。由于我买了线代讲义,我直接把复习全书里线代那部分撕了下来扔了,这样看起来薄了不少:-D去年数学十几年来最难,今年十几年来最简单,都被我赶上了。。。总体而言复试时还是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多做些难题,对考试心态有好处。7月开始做李永乐全书,还配合分阶联系,算是第一轮复习,两个月看完。九月份做660,每天做高数10选择+10题填空+代数10选择+10代数,订正,就这些,算二轮复习吧。之后就是每周2-4套卷子配合张宇一千题,随着张宇8套张宇4套,李永乐8套相继出来,就到考试时时间了。效果还好,投入时间较多。
考研英语方面:
在十月份时,我启动了真题训练,对每一篇文章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到了十一月,我开始专注于背诵作文,并逐步操练其他的题型,包括新题型、翻译以及完形填空。当然,阅读理解的练习不能间断。对于作文,由于我个人水平有限,不便多加评论,尽管有人说依赖模板可能得分不高,但如果全凭自己写却又错误百出,情况只会更糟。我的推荐是,别死记硬背模板,而应挑选精彩词汇和句子,融入个人的理解,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升级版来记忆。至于英语学习,我不主张做模拟题,因为其质量和题目设计与真题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专心致志地研究真题才是最佳策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学是一门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包括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理学等多个领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需从多个角度出发,广泛阅读和深入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至关重要。特别要关注的是环境质量的变化、污染源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
在环境化学部分,理解和记忆各类污染物的性质、转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关键。比如,酸雨形成的原因,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化学反应机制等。这部分内容需凭做题来巩固和深化理解。
环境生物学则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和修复作用,这些都是常考点。
至于环境地理学,其主要关注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如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等。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习方法上,我推荐采用“理解+记忆”的方式。对复杂的理论,先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再进行记忆会更有效。定期复习,凭制作思维导图或者笔记来梳理知识框架,帮助巩固记忆。实践应用也很重要,尝试解决一些实际的环境问题,凭案例分析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参加讨论组或找到研友一起学习,既能互相答疑解惑,也能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关注,将这份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会使学习之路更加充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