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时,你很可能经常听见这样的建议,认为政治科目的复习无需过早,临考前背诵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或八套卷就足够了。确实有些人采取这种策略,在最后一个月才着手复习政治。然而,我认为我们不应轻易忽视任何一门课程,毕竟政治和英语的分数同等重要,分数线也一致。每一分都有其价值,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为这可能的几十分付出努力。我个人是从七月中旬开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并同步完成1000题,我仅做了一遍。后续的重点转向了理解和构建知识框架。我不认同单纯死记硬背的方法,我更倾向于在理解每个知识点后,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系统的框架,形成一种直观的认知模式,这样记忆会更为深刻。
考研数学方面:
提高阶段,其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解题能力和水平,使其与考研的要求靠拢。在此阶段,我大致将陈文灯的《数学复习指南》之高等数学部分、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复习讲义》和姚孟臣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例题精讲》认真看了3遍,并做了笔记,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此外,我认真的将李永乐的《经典400题》做了一遍,然后又分析了一遍!我将自己做错的题集中起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12月份我在数学上花的时间慢慢减少,基本上午8:30-11:30做数三真题第二遍(按照章节来)和过全书或者看自己薄弱的专题,然后一周我一般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模拟两次。在考前做完了真题第二遍,又刷了一遍全书。考前最后一周着重看了一下公式和定义。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水平不太自信,只通过了四级考试,因此特别关注英语学习,每天都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我选择的教材是黄皮书,但具体效果如何,还得看个人的理解和努力。每日的学习流程无非是上课、总结方法和策略,简单来说,英语学习就是记忆与实践,包括记单词、诵读佳句、培养语感,以及大量的阅读练习。实际上,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吓人。
在开始做考研英语真题之前,我先完成了一本模拟试题集。虽然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做模拟题,但我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如此。如果能深入理解真题中的每个句子结构、含义、词汇及文章架构,这需要大量的思考时间。将这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模拟题上,既无益也浪费。我在做每一套模拟题时都会按照实际考试的时间限制来进行。
我找来了过去十五年英语真题的Word版本,将每篇阅读理解的句子分割并留白,打印出来。完成后,我会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翻译,并与标准答案对比。我喜欢标注出陌生词汇,通读全文来记忆它们,这样做有助于快速掌握新词,同时提升语感。我坚持每天固定时间朗读真题原文。
完成阅读部分后,我会仔细分析正确和错误的答案背后的原因。我使用的是丁晓钟的真题解析,当然,黄皮书也是不错的选择。
考研专业课方面: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微观粒子的行为,如电子、原子等。在专业中,理解和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波动力学、算符方法、态空间概念以及测量理论等。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在复习量子力学时,我建议先从基础理论入手。例如,薛定谔方程是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础,要熟练掌握其解法,包括分离变量法、格林函数法等。海森堡的矩阵力学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凭矩阵运算来描述物理量的变化,这是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工具。
要重视计算题的训练。量子力学中的计算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公式推导和运算,需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尤其是线性代数和微积分。我会推荐大家多做经典习题,如费曼的《量子力学讲义》里的习题,以及教材后的课后题,这些都是很好的练习资源。
再者,理解并应用物理概念是关键。比如,理解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量子现象。量子力学中的各种定理,如泡利不相容原理、狄拉克方程等,都是需深度理解的内容。
我个人觉得,理解和应用模型是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比如氢原子模型,凭这个简单的模型,直观地理解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能级、角动量等。固体中的能带理论,也是将量子力学应用于材料科学的重要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