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正式复习从八月底政治考纲正式出版以后开始。政治想得高分,关键还是在于选择题。政治资料:《考研政治大纲解析》(俗称“红宝书”)、肖秀荣系列(《精讲精练》、《1000题》、《讲真题》、《8套卷》和《4套卷》)、风中劲草,最后是其他名师考前冲刺卷;第一阶段:9-10月,刷选择题。肖秀荣《精讲精练》和《1000题》配合使用,刷1-2遍选择题,看一章刷一章,尤其重视积累错题。在这里给大家提个建议,《1000题》做题之前可以复印1-2本,可供后期重复刷题使用;第二阶段:11月,再刷一次《1000题》和做一做《讲真题》的选择题,看看往年真题的选择题风格是怎么样的,同时结合使用“红宝书”和风中劲草,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第三阶段:12月-考前,重点看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而政治大题,大家要把8套卷和4套卷的大题答案都基本上能背下来——原因很简单,一是完全有可能考到原题,二是背下来后即便不考原题,类似提问你都能根据背过的内容,近似地组织答案了。选择题和大题都搞定了,考研政治胜利就不远了。选择题就是比较细小的知识点,考察基础知识。每年虽然有大纲,但是没有重点、背的效率很低。建议看蒋中挺的复习全书,所有科目都在里面,有细小的重点。暑假可以先过一遍,九月份开学之后认真再看一遍。后期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大题,时常翻翻选择题知识点就好~买几套卷子,考前练练测测问题不大。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未尝试过模拟试题或针对性训练,原因是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不太可靠,况且我连真题都没时间全部完成。大约五月份,我从1997年的英语一开始做起,此前主要精力放在背单词和学习语法规则上。起初,我每天只做一篇文章,用的是黄皮书。做题时,我会标记所有不熟悉的词汇,即使是模糊记得的也会标注。完成之后,我会逐字逐句对照原文翻译,对于翻译错误的单词,我会抄写到笔记本上,同时记录下不懂的短语,因为这些短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两个半小时甚至更久。我一直做到了2012年的英语一题目。那时已经是九月份开学了。
英语二的部分,从2007年至2009年是针对MPACC的,从2010年起才算是真正的英语二。我沿用了之前的方法,但做完后我会观看教师的真题解析视频,因为他们会分享解题策略,之前的我没看是因为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出题风格有所不同,他们还会分析干扰选项的设定。我持续做到2013年。这时,我会将每篇文章全文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仔细翻译,并与参考译文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忽略的一些问题。到了2014年底,我已经完成了8篇文章。通常,经过这一阶段,你的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于是,我又回头从2007年开始做,打算把2015年和2016年的题目留到最后阶段测试。起初一天只做一篇,后来由于已经做过一次,问题不再那么棘手,所以我一次做了两篇。同样的,你仍然会遇到不熟悉的单词,继续做好标记,完成后在原有笔记上突出关键词汇。回顾错误,思考为何出错,如果是因为翻译问题,就重新翻译问题部分;如果被干扰项误导,分析它是如何设局的,以及为何未能识别正确答案。这样一直做到2014年,那时应该是11月初了。
接下来,我做了2015年和2016年的题目,也是一边做一边翻译,确保不遗漏任何单词。看完视频后,我在第一天下午做一篇阅读,第二天处理翻译和写作,两者交替进行。等到这一切结束,差不多已是11月底。英语二的新题型相对简单且数量不多,我听了唐迟的讲解并完成了所有练习就没有再深入了,因为英语二的新题型真的很容易,目标是拿到满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语言文学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涵盖了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化批评等多个领域。重点在于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律,以及对各种文学现象的分析框架。我建议大家首先要系统地学习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音系学、词汇语义学、句法学等,这些都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深入研究文学理论,例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帮助更深入地解读文学作品。定期阅读并分析各类文学作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这方面能力的关键。
“阅读与写作”这门课,顾名思义,既注重阅读理解,也强调书面表达。我推荐广泛阅读,包括经典文学、现代小说、诗歌、散文等,这样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提高理解力。在阅读时,尝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揣摩其创作意图和手法。至于写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练习和反思。定期写作,无论是论文、短篇还是随笔,都能锻炼文字功底。每次完成后,回顾自有的文章,找出不足,改进,这是进步的有效途径。
在备考过程中,我还发现做笔记和整理知识脉络很有帮助。我会把学到的内容做成思维导图,以此来强化记忆,并理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定期进行模拟测试,熟悉考试节奏,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