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二轮复习的时候我一边对着《大纲解析》快速浏览,加深记忆,一边狂做肖秀荣的1000题,做第一遍时,我把答案写在纸上,因为只做一遍是没有效果的,要反复的做,当我做第三遍时,才在书上写答案,这时错误率已经大大降低了。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题目真的不在于做的多,而是做的精。做完1000题后,我果断去邮购了一本风中劲草,那书用起来非常爽,因为是彩页的,重点和次重点都用了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在后期背诵时非常方便,一目了然。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被那些参考书搞晕你的大脑,一定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和思维方式。大概在11月中旬后开始做十年真题,我只做了选择题来练手。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试卷呈现了不少新花样,难度也有所提升。备考策略主要是海量练习。早在寒假期间,我就通读了一遍本科生的高等数学教材,这样的课本有助于迅速唤醒我对知识点的记忆。等到三月开学,我便着手处理线性代数的本科教材,每学习一章,就会完成对应的课后习题。五月份时,我已经完成了第一轮课本复习,鉴于时间充裕,我尝试了全面复习资料,却发现无法独立解答所有问题。于是,我深入研究了各种概念,掌握了大量解题策略,并整理出厚厚的笔记,每天早晨都会背诵这些数学笔记。临近暑假之际,我完成了第二轮复习,随后进入了强化阶段,专注于各个专题的实践技巧,接触了各类题目(后来的实际刷题证明,这些题目已经覆盖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真是老师的明智之选!)。
在复习高等数学时,我使用的是《高数十八讲》,而线性代数则参考了李永乐的《线代辅导讲义》,这两本书我都各自研读了两遍。然后开始做李范的复习全书,这时我的手感已经相当不错了。说到复习全书,有李范的粉红色版本和李永乐的红白色版本,李范的书籍历史更悠久,难度也较大,相比之下,李永乐的版本较为简单,但我个人建议选择李范的。两遍全书刷完后,我开始了真题训练,选用的同样是李范编纂的真题集。我还同时做了数一、数二、数三的历年真题,认为这样做非常有益。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未尝试过模拟或针对性训练阅读,原因是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不够准确,况且我连真题都没时间全部完成。大约五月份时,我从1997年的英语题目开始做起,此前主要专注于背单词和学习语法规则。起初,我每天解决一篇文章,用的是黄皮参考书。我会标记出所有不熟悉的词汇,包括那些记忆模糊的,然后逐字逐句对照原文翻译,错误的单词会抄录在笔记本上,同时也会记录不懂的短语,因为这些短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样的流程通常需要耗费两个半小时左右。我一直做到二十年前的题目,那时已经到了九月开学的时候。
接下来,我把每篇文章抄写在笔记本上,并逐一对照翻译,再与原文翻译对比,这个过程中,我会发现许多未察觉到的问题。这一轮结束后,我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于是,我又回头从2007年的题目做起,这次每次做两篇,因为之前的练习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然,仍然会出现我不认识的单词,我会继续标注,完成后再在我的笔记中标注重点词汇。我会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果是翻译错误,就重译那段内容;如果是因为受到干扰项的影响,我会研究它是如何设陷并使我忽视正确答案的。此时大概是十一月初。
之后,我专注于近两年的题目,同样是一边做一边写下翻译,以确保不错过任何单词。我采取的方法是第一天下午做一篇阅读,第二天处理翻译和写作,两者交替进行。这样持续到接近十一月底。由于英语的新题型相对简单且数量不多,我都完整地做了几遍就没有再重复。
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基础的巩固和理解的深化,以此提高我的阅读能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生化”这门课程是生物学与电子信息技术交叉领域的基础课,它涵盖了生物分子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反应等方面的内容。对这个科目的理解和掌握,需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生物学观念。
在复习过程中,我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蛋白质、核酸、酶和代谢途径这四个核心主题上。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基础,理解α-螺旋、β-折叠等二级结构以及四级结构如何影响蛋白质的功能至关重要。核酸的部分,要熟悉DNA和RNA的结构,特别是复制和转录的过程。酶的部分则需理解其催化机理和动力学特性,代谢途径如糖酵解、TCA循环、氧化磷酸化等,则需构建清晰的流程图,并能解释各步骤的能量变化。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对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我会尝试用图表来辅助理解,比如画出代谢路径图或者酶的作用模型。定期做题强化记忆,尤其是选题和填空题,有效检验我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凭实际问题的应用,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部分同样重要,尽管可能不直接出现在书面考试中,但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会在以后的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有机会的话,尽量去实验室实践,亲手操作,理解实验原理,提升实验技能。
再者,我推荐大家参加或组建学习小组,一起讨论难题,共享学习资源,互相督促。这样的互动学习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持续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研究成果,虽然这可能超出了考试范围,但它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也能提高学术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