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地质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篇政治我感觉完全可以从选择题和大题两个角度去准备。第一,基本只准备选择题就可以,至于原因大家看完了大题的准备方法就明白了。建议政治5、6月份开始较好,我一直坚持认为各门课都开始复习的越早越好。可以培养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来,对考研政治有一点认识。然后开始大量做选择题,把肖秀荣1000题、蒋中挺的800题都做了,错题反映出的模糊的知识点记在旁边然后反复复习直到背过这个知识点。做完这些之后基础基本就不错了。个人感觉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蒋中挺的真题预测百分百不错。
考研数学方面:
我是从暑假开始做全书的,认真做每一道题,有知识点不清晰的马上看书,务必清楚每一道题的思路和考点,这一遍基本做完要对考研数学的思路比较了解,能做大部分题。就我个人看来,数学应该是要保持这种难度不太会变,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数学要求明显提高!所以大家在数学方面要好好努力咯!也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数学不好担心拖后腿考不上,你要明白不考数学的专业更难考,因为很多人就是因为不考数学才选择那种专业!况且你现在还没有努力复习数学就担心自己考不好,没有付出就没资格说这种消极的话!
考研英语方面:
从四月直至暑假之前,我每天都坚持做一篇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基础版)》。在此期间,重要的是建立英语阅读的习惯和语感,而非过分关注正确与否。文章应作为主要焦点,题目次之。对于是否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记忆生词,这取决于个人情况。如果你的时间允许,可以尝试记忆;反之,若你觉得已有足够的词汇书应付,也可选择忽略。完成《150篇》后,暑假来临,我开始做97年至04年的历年真题阅读,同样是张剑的黄皮系列。至于每天做多少篇,我认为量力而行,我选择每天一篇。在这个阶段,要开始积累陌生词汇,并结合答案解析来深入理解文章、段落、难题以及全文翻译。尽管97-04年的试题风格与近几年有所不同,但仍然值得一试。暑假过后,我转战05年至今的真题练习,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其参考价值逐年增加。同样的,需要记忆新词、解构题目和段落,处理复杂句子。对于真题的处理方式各有差异,有的同学会分三步走:首次做题标出生词和长难句,第二次分析文章,第三次剖析题目,如此反复多次。这种方法似乎很常见,也较为主流。然而,我的做法有些不同,我仅做了一遍多一点,只是对较难的文章再做一遍。我每天只专注于一篇文章,当天完成时即标记词汇、长难句,分析文章内容、题目,并翻译全文。因此,我的复习策略可能不太常规,学弟学妹们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我倾向于深入钻研,无论是政治理论还是英语阅读,我都力求细致入微,这使得我在做题时不断反思和琢磨,进展缓慢,以至于没有时间重做第二遍。你们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像打磨出称手的兵器一样。别忘了,真题不宜一次性做完,保留最后三年的试题,在考前半个月内进行限时模拟练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构造地质学是一门深入研究地壳构造变动及其影响的学科,它是理解地球历史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关键。在备考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和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原理是最基础的部分。这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机制、地质年代和岩石变形等基础知识。对这些,一定要扎实掌握,因它们会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中。
构造解析技术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工具。如断层分析、褶皱识别、节理系统分析等,这些都是凭实地考察和地图阅读来训练的。建议多看地质图,熟悉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并尝试自己分析和解释。实验和实践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凭模拟实验来加深理解。
再者,地质力学的理解也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力的作用方式、地壳应力状态以及岩石响应等方面,这部分需结合物理知识进行学习,有时可能需用到微积分和矢量运算,数学基础的好坏会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了解并掌握地质历史中的重大构造事件,比如古生代的 Pangaea 大陆聚合、中生代的大陆裂解等,以及它们对地貌和资源分布的影响,这对理解全球地质格局有极大帮助。
在学习方法上,我推荐采用“理论-实例-理论”的循环模式。先从理论上理解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凭实例分析深化理解,再回到理论,用所学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定期复习和整理笔记也很关键,这样巩固记忆,使知识结构化。
构造地质学是一门需耐心和观察力的学科,多接触自然,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你会发现这个学科充满了魅力。在河海大学,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实地教学资源,你在那里会有更深的领悟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