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考试反思及提议如下:1. 客观题测试基础理论的理解,今年我在答题时感到陌生,或许是因为我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理解不深。老师的讲解往往能一句话揭示题目的关键,帮助我们在压力之下迅速作出准确判断,但这可能是我们在匆忙浏览教材时未能察觉的要点。2. 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但我们需要保持理智的选择,最好选定一位跟从到底,以免对自己的学习路径产生质疑。每位老师都清楚考试的重点方向,不过每年能真正预测到确切试题的老师可能会有所不同。对待政治,既不可过分轻视,也不能掉以轻心。务必详尽地研读大纲,我发现那些取得高分的同学都深入钻研过大纲解析这本厚重的书。八九月期间,应完成一千题练习,对于错误的部分,对照答案并查阅大纲中的原文,检查是否有遗漏的知识点。第一遍完成后,建议再购买一套一千题重做,以进一步巩固和查找不足。八套卷发布后,同样按照一千题的方法,反复对照大纲。随后,购买模拟卷如死套卷、风中劲草等,并确保大题能背诵自如,因为政治科目时常会出现原题!
考研数学方面:
起初,我研读教科书,反复阅读了两次,并挑选了一些课后习题来做。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习题的风格与考研试题有所不同,因此不宜过度沉浸其中。接着,我开始研读张宇的《高等数学18讲》,天真地计划在通读一遍后转向复习全书。然而,在看到大约第七章的时候,我意识到难度颇高,继续下去可能会耽误时间。于是,我果断转而直接攻读复习全书,这个决策非常明智,因为复习全书比18讲详尽得多。另外,张宇的书中将数学三和数学一的内容混合,导致整体显得较为困难。由于我已购买了线性代数的讲义,我就从复习全书中抽出线性代数的部分并丢弃,这让书变得轻薄了不少:D 去年的数学是多年来最难的一次,而今年则是最简单的一年,我恰好都遇上了...总的来说,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对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多做一些难题,对于调整考试心态十分有益。7月份,我开始做李永乐的全书,并结合分级练习,这算作我的第一轮复习,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9月份,我每天做660题中的高数10道选择题、10道填空题、10道代数选择题以及10道代数题,随后纠正错误,这可以算作第二轮复习。之后,我每周会做2-4套试卷,同时搭配张宇的一千题。随着张宇的8套题、4套题和李永乐的8套题陆续发布,时间便来到了考试之际。这样的学习效果还算理想,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针对词汇学习,在考研英语中,阅读理解至关重要,占据了大约60分(满分100)。只要能认出单词的意思即可,无需掌握其拼写。你可以考虑看看朱伟的《恋恋有词》,内容可能稍显丰富,我当时只看了30个部分,感觉太多就没继续了。现在已经接近4月,建议挑选10个单元浏览一下(轻松观看,不必做笔记,就像追剧一样)。如果非常想专心背单词,那就分配四分之一的英语学习时间来做这件事,但不宜再多。进入最后半个月,依然保持稳定的节奏,逐步剖析历年的真题阅读。对于完形填空、新题型、翻译等部分,我只完整做了6套。相信只要你将阅读理解深入理解,其他题目自然也会迎刃而解。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融合了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化学的实际问题,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统计热力学、量子化学等多个领域。备考时,我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上。例如,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热力学三大定律,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对每一定律,不仅要它的表述,更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应用条件。
动力学部分,要重视反应速率和机理的研究,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Arrhenius方程的应用。统计热力学虽然相对抽象,但它是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础,尤其是分子的统计行为和宏观性质的关系,需凭大量练习来深化理解。
至于量子化学,这部分可能较为复杂,涉及到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等内容。我建议使用直观的方法去理解,比如凭氢原子模型来理解电子的能级分布。掌握常用的量子数和光谱项是非常必要的,这对解析分子结构和预测化学反应非常重要。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对每个知识点,先尝试自己理解,再进行记忆。做题是巩固知识的关键,无论是教材后的习题还是历年的试题,都要尽量多做,尤其是在复习后期,模拟试题的训练有效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讨论和交流也是提升的好方式。找同学一起探讨难题,或者参加线上线下的学习小组,互相答疑解惑,共同进步。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定期向导师教,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往往能帮助你打开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