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资源环境监测与规划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暑假期间,你们可以提前预习政治,仔细阅读书籍,尽量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等大纲发布后,展开深入复习,这是至关重要的阶段,不仅需要看书,更要练习题目。建议每日设定至少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虽然看似比先前增加,但实际专注于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解答问题。此时,新的红宝书将成为主要参考,结合历年真题或红宝书的配套练习,亦或是肖秀荣的1000题来做。关于1000题,虽然许多人推崇它为经典,我个人在今年做了三遍,必须指出的是,真正考试的选择题与之差异显著,考点并不吻合。因此,切勿过分依赖某一本资料,应广泛接触多种教材,多做练习。在11月至12月间,关注肖秀荣的时事政治和真题,以此来检验复习效果,找出遗漏之处,并且多关注时政动态,掌握大题的答题技巧和常见表述。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这类大题,通过充分准备也能应对自如。政治科目不必过于紧张,它并不是导致挂科的难点。
考研数学方面:
我已经通读了一遍高等数学教材,又看了一遍全面复习书籍,并完成了李永乐的线性代数练习,但说实话,我只是大致浏览,几乎没有独立完成过一道完整的题目,这让我感到非常懊悔。接着,我开始了深入的学习,从高数入手,每次掌握一个概念后,都会通过大量习题来巩固。关键是要能自我提炼出常规的解题策略、解题窍门、重点考点以及经典题型,这对提升解题速度非常有益。我的主要复习资料就是全面复习书籍加上历年真题,这两部分我大约重复做了四到五遍。如果你们的时间允许,临近考试时可以尝试几套模拟试题,不必追求太多,因为模拟题通常比真题难度高,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关键是理解和适应解题的思维方式,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常见的模拟试题集有李永乐的6+2、张宇的8+4、合工大的5套卷等...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方面,11月初之前基本上把英语的真题做了一遍。到初试前,一直是在反复做英语的真题,一共做了2遍左右。因为我完形填空比较差,所以在进入12月份之后,又突击多做了一些题。关于英语我必须啰嗦几点,首先大家要分清主次,阅读是重点,完形则不用投入太多。然后考前的话最好有完整的几次模考。(我就是没有模考,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三个翻译空着,两个阅读猜的)作文的话最好还是准备一下,我作文是没有准备模版,也没背作文,导致考场上完全写不出来东西。英语每天不用花太长时间,最多别超过三小时,但每天都要看,保持语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部分,两者的融合是我备考时的重点。自然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球的物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水文等,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空间格局。
在复习自然地理学时,理解并掌握地理过程至关重要。比如,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地壳运动对地貌形成的作用,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等。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和记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地图和图表的理解与解读也是考试中的常考点,熟悉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地图的能力不容忽视。
对人文地理学,需关注城市化、人口迁移、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等问题。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塑造和被环境塑造,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反映在全球和地方尺度上。案例分析和理论应用是这部分的关键,要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
在学习方法上,我推荐采用“三步法”:阅读、笔记和复述。仔细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理解每个概念和原理;整理笔记,将关键信息提炼出来,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尝试复述所学,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能帮助加深记忆。
定期做模拟题和历年真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凭模拟考试环境,你了解自有的弱点,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对解答论述题,练习组织思路和表达能力也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