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参考材料包括《政治大纲解析》(又称红宝书)、与其配套的1600题,以及风中劲草系列的核心考点、核心考题和预测卷三套,还有肖秀荣的考前四套题。我的策略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通常我在3天内就能完成一周的学习任务,并且考试结果也令人满意。复习启动的时间应视个人基础知识而定,如果政治底子薄弱或不善记忆,需提前开始复习;反之,若基础扎实、记忆力强,则可等大纲解析发布后再着手。
我是在国庆假期期间开始专注于考研政治的学习。每个人所需的时间不同,我的复习方法如下:从10月起,每天早晨7:30至9:30专攻政治。选择这个时段是因为我政治基础较好,而早晨的状态略显不佳,所以我将较艰难的科目安排在这个时间段,同时这也符合考研实际考试的时间安排。我一共复习了三次。第一次要精读,理解重于速度,因为首次阅读对后续记忆至关重要。通常是每天一章,先看红宝书,接着是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遇到哲学部分难度较大的章节则延长至两天,每看完一章就做相应的习题,包括1600题及风中劲草精选题,由于同时做两套题,进度较慢,有时每日需花费超过2小时。第二次复习加快节奏,主攻核心考点,回顾之前的错题,同时做风中劲草的历年真题,只有在核心考点找不到答案时才查阅红宝书。这时速度明显提升,有些简单章节一天能覆盖两到三章。第三次,我完全依赖核心考点快速浏览,逐章检查错题。在考试前几天,我完成了风中劲草赠予的模拟题,还购买了肖秀荣和任汝芬的考前模拟题以作练习。
建议各位考生留意两种类型的选择题,做题时标出不确定的选项,无论是否答对,都应重点复查。另一种是答错的题目。如有可能,在考前多回顾这些易错题。虽然政治相对轻松,但想要取得高分,还需加倍努力。
考研数学方面:
我深信数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始终遵循基本原理,不论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因此,在正式进入全面复习之前,我仔细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教材,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并且我还攻克了一本大一购买的高等数学辅导书中的所有题目。同时,我记录了关键概念,特别是那些巧妙的积分和微分计算实例。我还对诸如三角函数积分等特定主题进行了归纳整理。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九月下旬,那时我对全书的题目已经有大约80%的把握。
到了十月底,我开始接触历年真题。我认为真题最具权威性,于是购买了数一、数二、数三的所有真题集。我每天早上设定两个半小时来专心做题,严格控制时间并在结束后给自己评分,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将模糊的知识点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这样一来,我的整个上午几乎都专注于数学。我这样重复练习了两遍,后来由于时间紧迫,便改为每三个小时完成两份试卷。
起初,我在做真题时得分不高,且经常超时,但随着不断巩固和自我发现不足,我的效率逐渐提高。真题完成后,我开始做模拟试题,直到考前三天才停止。在这最后的三天里,我重新梳理了我的笔记。由于数学考试总是在上午举行,所以我始终坚持在上午进行数学学习。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部分我就不再赘述了,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于翻译、完形填空和新题型,我没有特别针对性地训练。翻译方面,我只是在暑假期间边做五年真题的阅读理解边顺带练习,通常我会留到最后,在大约十分钟内迅速完成;至于完形填空,我都是在做真题的过程中顺便做的,并没有额外去专项训练;新题型方面,我发现近几年的题目相对简单,我在平时做真题时会注重总结解题技巧。对于其他类型的题目,我没有投入太多时间,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完成了所有真题的练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机械原理”是一门基础且核心的课程,它涵盖了机构学、动力学、静力学等多个领域,是理解并设计复杂机械系统的基础。对这个科目,我认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比如,机构的基本组成、运动副的类型、力的作用分析等,这些都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要深入理解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广泛,也是考试的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考试的另一大考察点。这就需具备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力学分析能力。例如,在面对复杂的机构运动分析时,需能够准确地绘制自由体图,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受力分析,利用速度和加速度瞬心法求解运动参数。这些都需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再者,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模型,凭实践来加深理论的理解。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进展,如机器人技术、精密传动装置等,这样不仅拓宽视野,也有可能成为考试的热点。
复习阶段的真题演练不可忽视。历年试题能反映出命题人的思路和侧重点,凭做题了解常考知识点和出题方式,找出自有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