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政治是红宝书出版之后才开始复习的,时间不长,强度随着对背诵的需求增大而逐渐增大。主要学习书籍是1000题+红宝书,押题卷使用的是肖4和蒋5,风中劲草买了但没什么时间看,最终没有使用(当然我不是说它不好,只是我没能亲身证明它好不好)。等八九月份肖秀荣三件套出来以后跟着肖秀荣老师走。给自己做个计划,每天背书、刷题。遇到实在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比如马政经),可以去问问老师,帮助理解。然后等肖八肖四出来以后刷选择题、背大题。政治一定不要都堆在最后,否则背不完,最好能早点下手,选择题要多做一些。
考研数学方面:
坦率地说,数学考试结束后,我内心非常不确定,因为平日练习时常常会犯计算错误,幸运的是在考试中这种情况并未频繁发生。我的数学复习遵循常规路径,详细阅读了教科书,完成了课后习题,这个过程耗时颇长,大约花费了两个月以上的时间。虽然我有理科背景,但毕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这门学科,所以整个复习过程异常艰辛。关键在于我对各个知识点的自我总结和梳理。由于时间紧迫,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整理错题集,因此我在每个章节学习完毕后,都会立即整理出易错的部分。接下来是挑战李永乐的大白本,这个阶段更为困难。我个人觉得大白本的难度比真实试题更上一层,它要求对知识点的应用更为灵活且复杂。然而,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经过这段历程,我的数学复习已接近尾声。如果时间允许,大白本应该再过一轮,但由于我时间紧迫,完成一次后便转入了冲刺阶段。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全套试题的模拟练习上。首先是历年真题反复做了两遍,接着是李永乐的6+2和最后10套题同样做了两次。在最后阶段,我又重温了一遍历年真题。在考试前的半个月,我大致保持着每天一套题的节奏,以维持解题的感觉。说实话,考研数学本身并不算太难,最大的挑战是避免计算错误以及在考场上的紧张情绪。
考研英语方面:
关于写作部分,我想重点提及,早在十一月中旬,我已经着手准备了。我集合了王江涛的写作教程、黄皮书、一本绿色封面的考研英语作文集以及考研论坛上的优秀范例,加上我个人的练习,精心挑选并整合了十篇小论文和十篇大论文。完全复制他人的范文并不符合我的写作风格,而且对我来说记忆起来相当困难。因此,我选择了借鉴多方面的资料,自己创作出适合自己的范文,这种方式既适应了我的能力水平,也便于记忆。正因为有了亲自写作的过程,我在实际考试中下笔时感到无比熟悉,没有任何陌生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企业等的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在市场中相互作用。在这里,理解需求与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以及博弈论等内容至关重要。你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模型。
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理解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计算和影响,以及IS-LM模型、AD-AS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宏观经济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重点。
对学习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不要仅仅停留在记忆公式和理论层面,要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你思考为什么某些公司的价格策略会如此设定,或者政府的某项经济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做大量的习题也是必不可少的,凭解题来检验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加深记忆。
,关注经济新闻和时事也很重要,这不仅能帮助你理解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也能为论述题提供素材。例如,你阅读《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权威经济媒体,了解最新的经济动态和理论发展。
建议组建学习小组或找一个研友,共同讨论难题,互相督促,这将极大提高学习效率。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这对复习阶段非常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