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像传播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在我看来,考研的四门科目中,政治是最不必过于忧虑的。考研政治实质上是对公民教育和爱国情怀的考察,这是我们需要明确的认知。我自己也是从十月起着手准备政治,初期主要是梳理知识框架,跟随教师的指导逐步学习。在十二月之前,无需过分投入精力于政治的问答题部分,应将更多时间分配给其他科目。最后一个月,任四和肖四的试题集会陆续面世,这时候购买并全力记忆这两本书的内容即可。
考研数学方面:
我是从3月开始看课本的,只是大概过了一下,之后就没碰过,大概到5月份开始看的数学全书,刚开始觉得看完课本有一定基础了,而且本科数学也不错,觉得全书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一接触才发现很难啃,一章节大概要两三天才能看完,刚开始是一题一题盖住答案做的,有些没有思路,有些做错了,所以挺受打击的,以至于到后来看到不会的就看答案,之后改掉了,大概六月份底认真做了一遍,但是还没有完整的体系。就这样到了七月中下旬,暑假期间留校复习,又刷了一遍复习全书,这一次对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知道每条题目考的什么。第二遍刷全书的时候做了660题,虽然都是选择填空,但有些计算量比得上大题目,很有参考价值。660题刚开始错了好多,而且做到后面会发现有很多点重复考。到8月底做完了一遍660。9月份开学就没有去上课,开始刷第三遍全书,第二遍660,之后再做历年真题,从前往后做,留两年最后练手计时。做题目不要在意分数,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点。到了10月中旬,已经做完了10几份真题了,这时候买了市面上流行的张宇的模拟题,汤家凤的,李永乐的,反正能买的都买了。刷完一半就到了11月中旬,这时候开始做第二遍真题,同时准备错题本,将同类型的题目归类。十二月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也买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但是真的四套卷太难了,一提笔就不会,最后默默放弃,主要做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最后两天拿出少两年的真题练手。总而言之,书不在多,而在精。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我准备的时间很少,前期只背了单词,10月下半月才开始做英语题。大家一定要以我为戒,英语一定要早准备。我第一次做英语题的时候,我是无比崩溃的。我做的第一套英语题是英语早年的一套,因为开始的很晚了,大家可以在10月份把单词阅读都做完,你就可以把各种题目抽出来,研究一下出题的规律了,其实是把题目按照题型挑出来做,比如主旨题,你就把每一年的挑出来做一遍验证规律,这个在考试的时候非常有用,我只要能判断出题型,找到原文出处,就基本对答案有信心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涉及图像获取、分析、理解和应用的技术科学。它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图像数字化、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编码、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图像识别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对图像数字化,理解采样定理和量化过程至关重要。你需知道如何将连续的模拟图像转化为离散的数字图像,并理解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真和噪声。了解DFT(离散傅立叶变换)和DCT(离散余弦变换)在图像压缩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图像增强和复原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步骤。掌握各种滤波器如高斯滤波、中值滤波、拉普拉斯滤波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以及Wiener滤波和逆滤波在图像去噪中的应用,会你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图像分割是图像分析的基础,理解阈值分割、区域生长、边缘检测等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考试的重点。至于特征提取,SIFT、SURF、HOG等经典算法需熟练掌握,也要关注最新的深度学习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在特征提取上的应用。
图像识别部分,理解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如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以及现代的深度学习模型如CNN、RNN、BERT等,是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在学习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除了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凭编程实现相关算法,比如使用Python的OpenCV库进行图像处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多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的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积极参与学术讨论,阅读相关的研究论文,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不仅拓宽视野,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和好奇心,你会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