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政治是从八月份开始复习的,买了蒋中挺的复习全书,看了一遍就开始刷选择题,由于战略性轻敌所以效率不是很高,选择题刷刷的错。不论看书或者背诵,一定要高效完成,尤其是政治,客观题在前期要打好基础,争取做到看过的就全记对了,记对了的做题时不会出错这样才算完美~~,“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害怕考研政治,它非常非常简单”,我就信了,然后就一点一点做。关于真题,当时有人说真题让我们留到考前几天做,我也听了他的建议,个人事后觉得非常不赞成,考前几天我已经被各种几套卷冲昏了头脑,有种题太多了然后无从下手的感觉,导致了真题也没好好看好好做好好分析,就是做了做选择题,至于后面的大题几乎没看,我感觉自己没有充分利用好真题也是导致我政治拿不到高分的原因。所以学姐想告诉大家的是,一定要好好利用真题,个人认为前期研究好真题非常重要,包括出题老师的偏好啊、真题的难度啊、风格啊什么的。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是单词,我用乱序版背了第一遍,之后就从网上找来电子版,(这个时候开始做真题的阅读)筛去一眼我就知道意思的,剩下的订成小册子,差不多一页二十行。第一天,只看每一页的第一行单词,第二天,看头两行,以此类推,这样一遍之后,再从最低下开始,倒着轮一遍,差不多两遍之后,单词就差不多了。英语重点是阅读理解和作文,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题型就不重要,而是要重点突破。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我一般会一篇阅读理解看四遍,每一遍练习的东西都不一样。第一遍就是在15—20分钟把题目做完,然后对答案,这是解题的过程。第二遍,就开始认真仔细看每一段,把不会的、意思模糊的单词、短语、结构复杂的句子整理出来,再用单词软件详细的查阅每个知识点,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复杂的句子结构进行分解、举例,也整理在笔记本上。我一般按照年份进行整理,每天也就整理一篇阅读理解。这是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第三遍我会把整篇文章口头翻译一遍,然后把翻译内容与资料书的内容对照一下。这个过程很短,基本上是脑子过一遍。这是翻译阶段。第四遍,就会把每个自然段的结构、内容、意思剖析一下,每道题对应哪个自然段,各段落的逻辑关系等等。这主要是复习新题型的过程。所以,一篇阅读理解就可以把整个真题的题型大体复习一次。每天一篇,坚持下来,会积累很多东西。作文不要很死板的套用一些模板,让阅卷老师发现会往死里扣分,所以最好总结一些自己认为很充实的一些句子,自己整理一套属于自己的模板。其他题型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专项练习。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一切以真题为研究对象。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古代文学与汉语基础,这是一门需深厚积累的科目。重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古代诗词、散文、戏剧等各类文体的研究。你需熟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格,理解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学习方法上,建议广泛阅读原著,凭反复诵读来感受古人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要关注学术界的研究动态,了解最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汉语基础部分,除了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外,还要注重提高古汉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多做相关的练习题。
中外文学与文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领域,涵盖了全球各地的文学现象和理论探讨。在复习时,我将重心放在了对主要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的理解,以及对主要文论流派的梳理上。例如,西方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东方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学习时,我会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理论部分需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需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在备考过程中,我发现笔记整理和定期回顾至关重要。我会把每本书、每篇文章的核心知识点提炼出来,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我会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以此检验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找出复习的盲点。
至于具体的学习时间安排,我倾向于早晨用来看书和理解新知识,下午则用来做题和整理笔记,晚上则是回顾和反思的时间。这样的作息既保证了深度学习,也提供了充足的消化吸收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