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时,你很可能经常听见这样的建议,认为政治科目的复习无需过早,临考前背诵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或八套卷就足够了。确实有些人采取这种策略,在最后一个月才着手复习政治。然而,我认为我们不应轻易忽视任何一门课程,毕竟政治和英语的分数同等重要,分数线也一致。每一分都有其价值,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为这可能的几十分付出努力。我个人是从七月中旬开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并同步完成1000题,我仅做了一遍。后续的重点转向了理解和构建知识框架。我不认同单纯死记硬背的方法,我更倾向于在理解每个知识点后,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系统的框架,形成一种直观的认知模式,这样记忆会更为深刻。
考研数学方面:
近几年考研数学趋向弱化技巧,强化计算量,所以在复习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做题速度和准确度是很重要的。每天做题至少3个小时,错题集也要做好,在考研期间可以不断的回补。基本的复习策略是先将知识点精炼复习后,强化积分、极限等重要知识点,阶段复习,此期间可以做全书,做阶段练习题,比如1000题等资料。在强化复习的同时可以做历年的真题练习,但是要保留近10年的真题来做全套计时模拟,最好选在上午,限时3小时,建议每次都要提前20分钟做完,这样才能保证考试万无一失。真题做完也要再复习几遍,做到无死角的复习,熟练各种题型。强化阶段最迟拖到9月中旬,但能不拖就不要拖了,直接开学就进入数学的冲刺吧。
考研英语方面:
大家首先端正心态,不必畏难。但是英语学习不能靠突击,必须贯穿备考全程,时刻不能懈怠。这是我准备的最早的一科,大概从四月初开始,正式复习之前我先找来去年的英语真题做了一下练手,一方面能摸清自己的水平,方便有针对性的制定复习计划,另一方面也能熟悉考研的题型以及难度。关键词:平衡无他,就是四者的平衡。大阅读、翻译、排序、作文,在打下一定基础的前提下(注意了,还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哦),四者并重来复习。不过,有一点要说明一下,作文是最容易提高的,所以,其实可以在最后一段时间再特别重视作文。关于完型,我是没有细弄的。这个,如果有时间则复习一下,没时间就算,排在最末位,因为完型所占分值比例较低,加之很难保证正确率(其实完型随便蒙一下所能取得的成绩,和仔细复习所取得的成绩,相差无几。所以,复习这个,“性价比”太低),所以属于“鸡肋”题型,是否复习,无可无不可。但是记住,翻译和排序无比重要,“性价比”极高,甚至高过“大阅读”,许多人之所以考砸,就是因为没有做好这两个题型(或者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两个题型)。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材料学的基础理论,你需深入理解晶体结构、相变理论以及固态物理的基本概念。晶体结构的理解至关重要,包括晶格类型、布拉伐格子、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等。这些知识不仅会在理论题中出现,也会直接影响你对后续材料性能分析的理解。相变理论则需掌握各种相变机制,如扩散型和无扩散型相变,以及它们在实际材料中的应用。
材料的性质是考试的重点,包括机械性能、热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你需熟悉各类材料(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特性,并能解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例如,了解杨氏模量如何反映材料的刚性,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半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再者,实验技术部分也是重要考点。XRD、SEM、TEM、FTIR等常见的材料表征手段,你需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操作步骤及结果解析。理解和掌握材料制备的各种工艺,比如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等,因这些都是设计新材料或优化已有材料的关键。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的模式。理论知识要力求理解透彻,凭做习题和案例分析来深化理解。对实验技术和材料性质,制作知识卡片,方便随时查阅和复习。定期进行模拟测试,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多阅读学术论文,尤其是顶级期刊上的文章,不仅能提升专业知识,还能帮助你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参与讨论小组或者找导师指导,也能有效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