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首先澄清,我是理工科背景,别一听政治就觉得头痛,或者因为我偏文科就小瞧它。实际上,考研政治作为一门考试,自有其规律可循。我在八月底开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直到九月初大纲发布时,我才刚刚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前期的马哲和政经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有老师的指导,理解还算顺利。往后的内容,你们会发现进度会明显加快。这里有个经验教训提醒大家:务必以大纲为基准!以大纲为基准!以大纲为基准!大纲公布后,我继续使用《精讲精练》复习,因为它与《一千题》配套,可以直接找到题目答案所在的页面,这样确实节省了不少时间。但到了后期,当你做模拟试卷时,你会发现许多内容《精讲精练》并未涵盖,只在大纲中有提及。这是因为《精讲精练》出版较早,而大纲每年都有所调整,这些新增或删除的部分往往就是考试的重点。当然,《一千题》也得反复练习,我总共做了三次,建议不要直接在书上做,而是另找本子记录答案。这样在第二次做时,可以对比前后两次,找出哪些知识点即使已经做过一次仍然记不住,这些就要加强记忆。对于记忆知识点,《风中劲草》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几乎是每位考生必备的。进入后期,各种模拟卷会陆续出现,我做过的有肖八、肖四、蒋五、任汝芬四套和任燕翔四套题,只做选择题部分。可能有人会问,是否需要做这么多题?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必要的,因为不同老师出题风格各异,而且政治题目的灵活性很高。因此,我的建议是每种模拟题都尝试做一做,并整理背诵错误题目。至于政治的历年真题,在所有科目中可能是最不具参考价值的,由于政治具有时效性,去年的考点今后很可能不再出现。因此,真题如果想做,就做选择题感受一下就好,不做也没关系,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钻研。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先专注于复习线性代数,同步阅读教材并解答习题,这样的过程帮助我清晰了思维,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学科的框架。接下来,我以同样的方式处理高等数学,将课堂讲义与教科书内容相结合,自我整理笔记。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重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特别是不断重做历年真题和反复梳理课堂笔记,我觉得这对我的最终成绩提升最为显著。自11月起,我就依据个人的理解,将真题解析和笔记整合成一份解题手册,并在每日做题前浏览一次,以此来延缓记忆衰退。到了后期,我会每天抽出时间在空白纸上默写这份解题笔记。如此一来,我发现自己的数学逻辑逐渐增强,解题也变得更加流畅。不断地归纳教师的笔记,以及三十多年的数学真题,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答题笔记,这使得我在考试时能自如地联结各个知识点,有条不紊地解答问题。
考研英语方面: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词汇量停滞在初中的水平。要提升英语能力,首要任务就是攻克单词。无论你对背诵和英语有多么反感,如果决定考研,就必须强迫自己去面对。虽然我在最初的三个月有些敷衍,但在背单词这件事上,我从未放松过。我计划每天至少学习一单元的五十个列表,并在每五个单元后重温一次。每个单元对我来说几乎全是陌生的难题,所以我得逐个击破。我用A4纸,每张纸上写一个列表(可惜笔记都留在学校无法展示,难以详细描述),英文单词后面跟着中文翻译。过了一遍单词后,我会写下下一个,晚上离开图书馆前回顾一遍(遮住中文猜英文或反之皆可),第二天再来图书馆时再复习一遍。单词的记忆真是任性,一旦忽视不用就会忘记,所以需要不断地回头重复。至于如何标记重要和困难的单词,我觉得完全是个人习惯问题。关键是要理解清楚。到了九月中旬,我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单词的学习,随后每隔两个列表复习一次,再后来则是每隔五个列表复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核心。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需扎实的理解。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决策,如消费者如何选,企业如何生产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环境,包括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问题。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是备考的关键。我建议多读经典的教科书,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配合做相关的习题来巩固知识。
掌握模型和公式至关重要。供需模型、弹性理论、GDP计算公式等都是经济学的重要工具。理解模型背后的逻辑,能帮助更深入地分析经济现象。我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熟练应用。
再者,案例分析能力也是考察点之一。经济学并非抽象的理论,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要善于从新闻、报告中寻找经济学的例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析和评价。我常常会订阅经济类的新闻,凭阅读和思考,提升自有的分析能力。
论述题是考试中的重头戏。这需具备好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技巧。对热点经济问题,需有独立的看法,并能用经济学的语言进行阐述。我建议定期做一些论述题的模拟训练,提升论述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