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等教育部大纲下来开始复习的。九月多。按照大纲先浏览一遍看大概考什么。然后配合肖秀荣1000题,和徐之明的梯度习题来练习。徐之明的题目是每看完一节开始做,为了巩固知识点。肖秀荣的题目就隔断时间再做,来判断你哪些知识点没有记牢。把错题标记,反复做。等到十一月开始涉及大题。用的是肖秀荣的小册子,好像是叫知识点背诵。大概背了背,然后看了看1000题和梯度题里面的大题,熟悉答案里面一些不断重复的话。接着等到热点出了开始看热点。最后在十二月,各种押题卷会层出不穷。用的肖秀荣四套,顺便买了本真题稍微做了做,看看前几年考了什么,然后大题答案是个什么套路。今年肖四还是猜对了一问原题。其他的也有些许涉及。但总的来说,政治得高分主要靠选择题,大题比较主观,再一个只要言之有理基本上都是会给分的,不一定按标准答案给。
考研数学方面:
在暑假的强化学习中,我深入研读了高等数学的十八个专题和线性代数的九个主题,随后挑战了张宇的1000题,这是一次无比艰难且煎熬的经历,也是我初次遭遇的重大挫折,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其中滋味。十月份起,我开始自我组织模拟数学考试,上午仿真测试,下午则用三个小时来回顾并梳理做过的试卷,逐步填补知识漏洞,这样的节奏一直持续到考试前夕。在这个过程中,跟随老师的课程,我学会了多种解题策略和模式,并积累了厚厚的两本笔记,这些笔记对我来说无比珍贵,因为它们全面覆盖了各个知识点,几乎无遗漏,包含的各种方法都非常经典,有助于拓宽解题思维。虽然有的同学将十八讲反复研读了四五遍,但我只进行了三次,但每次都有新的领悟。只要你持续学习,思维就会逐渐开阔。接下来的十月,我专注于模拟试题,包括张宇的历年真题和八套、四套卷。我要强调的是,就像老师所说,数学练习不能中断,每天都要保证至少三个小时的专注时间,严格控制时间,铃声一响立即停止。这个习惯自十一月起,我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对于真题,我反反复复地做,大约做了三次,这样不仅锻炼了各种考场应对心态,如果你想达到这样的熟练程度,就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数学模拟考。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它的客观性和分数权重),所以我选择将精力集中在阅读部分,大概是有四篇常规的加上一种新的题型,总共五篇,每道题目价值两分。因此,我首先从做真实考试的阅读部分开始。在第二次接触真题时,我会对照答案解析,逐一深入探究每个问题,理解解题策略,并记住真题中出现的所有陌生词汇以及常见词的不常见含义。这一阶段是对真题深入剖析的关键步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考研专业课方面:
金属学及热处理是材料科学的基础,它涵盖了金属的晶体结构、相变、塑性变形以及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至关重要。例如,你需了解金属的晶格类型——简单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等,它们对金属性能的影响;,深入理解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及其形成条件。
热处理部分,你需熟练掌握各种热处理工艺,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它们的作用机制以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比如,淬火能提高钢的硬度,但可能使其塑性和韧性降低,回火则调整这种状态,使材料达到合适的力学性能。理解C曲线和Ms点的概念,对理解和预测金属的淬火行为非常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是提升理解的关键。凭实验室的操作,你直观地看到金属在不同热处理下的微观变化,这对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非常有帮助。做题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不仅检验理解程度,也能你熟悉考试的出题模式和解题技巧。
再者,关注金属学的前沿动态也很重要。虽然考试主要基于基础理论,但是新材料的研发和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引发新的研究热点,这些可能会在论述题或者综合分析题中出现。
建立自有的笔记系统,整理归纳知识点,这将是你复习时的重要参考。理解重于记忆,只有真正理解了原理,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