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建筑类专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要充满对建筑的热情,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当然,这些专业技能既来源于学生的勤奋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优质师资力量、先进硬件设施以及丰富的校友资源。总体来看,近几年建筑类专业的热度有所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就业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则因为建筑专业较为封闭,想要在硕士阶段转专业相对困难。首先,建筑专业的学生通常数学和物理基础较为薄弱;其次,他们本科期间课业负担沉重,需要完成大量作业,“交图”成为他们最大的压力来源,这也导致他们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或是参加其他行业的实习。
给高中生的专业选择建议如下:土木工程 > 建筑学 > 城乡规划 > 风景园林 >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关于就业前景,并没有绝对的答案。本科毕业后,大多数学生面临三个选择:出国留学、国内深造或者直接就业。以2017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125名本科毕业生为例,其中74人(占59.2%)选择了国内深造(主要是保研),30人(占24%)选择出国留学,21人(占16.8%)选择直接就业。在这21位直接就业的同学中,通过签订三方协议就业的只有两人(占1.6%),剩下的19人(占15.2%)则是通过灵活就业的方式找到了工作。
这三个方向的比例每年会有所波动,但总的来说,多数学生仍倾向于选择国内保研。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知识差距:尽管建筑专业是职业应用型学科,但它仍然需要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解决复杂工程项目的经验。因此,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经历一定的职业培训。由于本科生在这方面存在不足,研究生教育可以提供更为深入的职业训练,帮某考研品牌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获取工作经验,从而增强竞争力。
第二,学历偏好:许多建筑设计单位特别是国有设计院在招聘时明确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一方面,尽管本科生也能在设计院接受职业训练,但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较高,回报期长;另一方面,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趋缓,行业紧缩带来了就业岗位减少的问题,进而压缩了本科生的就业机会。
第三,名校优势:毕业于知名建筑院校的学生在求职时更具优势,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找工作时更是如此。即使是普通高校的优秀本科生也可能比非名校的硕士生更容易获得职位。这意味着,若本科就读的是普通院校,为了提升职业竞争力,继续深造进入顶尖建筑名校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保研门槛较低:在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里,建筑专业的保研难度不高,只要学业表现达到中上水平就有机会获得保研资格。此外,选择保研的话,本科只需要四年,六年便可取得硕士学位;而不保研,则需五年才能完成本科学业。在上述几个因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保研,以此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基于上述几点理由,绝大多数名校建筑专业的本科生最终会选择继续深造。然而,对于普通大学的建筑系毕业生而言,直接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选择留学的人数远低于保研者,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申请难度较大:如果计划回国工作,通常需要申请到海外名校,这样才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但由于国外知名建筑院校的硕士录取竞争激烈,能否被录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作品集和推荐信,这两个环节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不确定性较大。此外,博士学位项目的申请难度更高且毕业不易,费用方面因学校而异。相较之下,国内保研的申请难度较低,投资回报周期短,风险较小。
二是就业市场差异:大多数建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选在中国内地工作。尽管当前我国建筑业的需求略有收缩,但仍大于海外市场,因此国内的建筑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也是大多数建筑专业学生选择在国内市场接受职业训练并在本地就业的原因所在。
通常情况下,建筑专业的学生会在大二下半学期基本确定毕业后的规划,有的同学甚至从入学之初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不管是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学生的学术成绩和专业能力始终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无论是出国申请、保研申请还是就业申请,年级排名都是至关重要的考量标准之一。企业在评估应聘者的数理基础和综合素质时,往往把成绩视为最直观的依据,同时也是争取实习机会的重要敲门砖。
因此,在注重实际应用的建筑专业中,学生应尽量取得优异的成绩,打牢专业基础,并积累尽可能多的实际操作经验。
这三个专业都是工科中的热门选项,就业情况非常好,但也对学校的要求较高。一般来说,学历越高就越具吸引力。薪资水平方面,计算机专业最高,但土木工程和建筑相较于其他专业也不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计算机专业薪酬高,但在35岁之后可能会遇到失业的风险,且目前行业状况不佳。相反,土木工程和建筑领域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受重视,工作也越来越轻松且收入增多,而且能接触到的资源更加丰富,做副业也比较容易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