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土木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资料跟着肖秀荣走准没错!9月份开始看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建议先看容易的史纲,再看马原毛中特思修。刚开始学不要贪快,每章每节认真看,不要对政治抱有太抵触的心理。看完一章精讲精练做相应的1000题,做的过程不要返回去看书,对完答案再去复习书中的内容。做题时写在其他的纸上,可以标记一下做错的题目,因为1000题最少做2-3遍。这里大概花1-1.5个月。10月份中上旬开始做真题,同时开始再看《知识点提要》,相当于《精讲精练》的简版,更突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再做1000题,做错两次的题目特别标记。这里花1个月左右。9-10月重点还是在选择题上。11月份看《考点预测背诵版》,开始背诵主观题的答题材料。再做《1000题》,做错2-3次的题目要重点注意了,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时间都要搞清楚。完成《8套》的选择题,错误的题目标记,主观题的答案每天背一背。8套卷的选择考了很多犄角旮旯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形势与政策》小册子,看看就行。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学习需要大量练习和模拟测试,遇到困难时不应退缩。有些同学可能因为觉得张宇的题目难度大而避开,但事实上,这些难题更能检验出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即使我在11月底才开始接触张宇的习题集,之前完全没有涉及过他的资料,也并不影响我解题。完成8套题我能获得110到140的分数,至于4套题,由于得分较低就不再赘述,不过其实它们并不算特别难,只是计算过程复杂,题目的陷阱较多。因此,我认为尝试张宇的题目是十分有益的,能够帮助找出知识盲点,同时并未脱离基础知识。每次解答选择题时,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策略和陷阱,但只要基础稳固,依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做模拟试题时,必须严格控制时间,并且尽可能详尽地写出解题步骤。如果感到时间紧张,可以选择部分题目进行定时模拟训练,以营造真实的考试氛围。我认为,无论是真题还是模拟题,都应在两小时内尽力完成,如果是模拟题,则最好控制在两个半小时以内,这样在真正考试时就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不断练习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建议。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前夕,我曾尝试过背诵词汇,使用的是绿色封面的书籍,每天设定目标为两章节,大约花费半小时。然而,我发现效果不佳,这些单词记忆总是难以持久。我通常在结束专业课程学习后挤出时间来背单词,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假期中,由于在家复习,我发现看书相当困难,于是背单词成了最轻松的任务。我严谨地按照每天400个单词的标准去背诵,偶尔会中断。就这样,我在8月1日顺利完成了考研所有单词的记忆,虽然表面上只过了一遍,但由于反复练习,实际上可能已背诵了四五遍之多。接下来,我开始做张剑出版的黄皮书基础版。当词汇量足够时,阅读文章便显得游刃有余。不过,后来意识到基础版对我来说略显冗长,但我已经做了很多了。于是转向珍藏版,每天坚持做两三篇。令我惊讶的是,这两本书包含了1994年至2013年的真题!我竟然以这种方式消耗了宝贵的真题资源,几乎快要全部做完,真是浪费!对此我深感后悔,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吧,明明目录上已经明确标注了。于是我果断放弃了真题,转而选择150篇作为练习材料。我计划每天完成四篇文章,但始终未能如愿,通常晚上草草地做两篇,错误率还很高。这150篇与真题的感觉不同,题目设置偏颇!因此,我要提醒学弟学妹们,150篇可做可不做,如果时间紧张,建议不要做,确实质量欠佳。就这么拖延着,时间已经进入了九月份,你们可以想象我的进度有多么缓慢。那时,我对完形填空一无所知,对于阅读后的新题型究竟是填充句子还是排序,以及作文部分,我都还没开始准备。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是关键。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涉及到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基本概念,这些都需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比如胡克定律,弹性模量,剪切模量等,要深入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灵活运用到各种问题中去。掌握各种截面的几何性质,如矩形、圆形、T型、I型截面的惯性矩、抗弯矩、抗扭矩等,这对后续的计算至关重要。
熟悉并掌握公式。材料力学的公式繁多,但并非每个都需死记硬背。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白其适用条件,再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巩固记忆,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公式,拉压胡克定律,剪切和扭转的公式等,都是需反复练习的。
再者,解题技巧不容忽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学会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简化,选合适的计算方法。比如,采用截面法处理弯曲问题,使用叠加原理处理复合载荷下的问题,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步骤。绘制弯矩图、剪力图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凭图形直观地看出内力的变化情况。
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同样重要。材料力学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实践课。凭实验,直观感受材料的变形,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复习过程中,尝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模拟实际工况,这将有助于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