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可能经常有人告诉你,不必太早关注政治,只需到最后阶段背诵肖四肖八就足够了,确实有些人采取这样的策略,在最后一个月才开始接触政治。然而,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轻易地忽视任何一个科目。政治和英语分数相同,划定的分数线也一样,分数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为争取那几十分或一两十分付出努力。我从七月下旬开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并同步做1000题,我只完成了一次,之后的重点转向理解和构建知识体系。我不认为政治学习就是纯粹的记忆,更有效的方法是在理解知识点后,构建一个思维框架,形成立体的认知图景,这样记忆会更为深刻。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在各种模拟试题的大题部分表现良好,而这得益于之前扎实的基础复习和深入的理解。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题型变化挺大,挺难的。复习方法就是题海战术。从寒假开始就先把高数本科的高数课本看了一遍,本科的课本可以更快的帮助自己把知识点回忆起来。开学之后三月份就开始做本科的线代课本。方法,看看一章课本,做课后题。过完第一遍课本5月份,时间还早,试了一下复习全书,发现每个题都无法完整做下来,接着我细致的 学习了各种内容,还学了很多解题技巧,做好了一大本笔记,每天早上背数学笔记。快放暑假的时候刷完第二遍,接着进入强化阶段。是按照专题复习的实战技巧,见了各种题目(事实证明我之后刷题所有的题目都没有超出过这个范围,老师威武!!!)。复习高数的时候用的高数十八讲,线代用的李永乐的线代辅导讲义,各刷完两遍后,开始做李范的复习全书,这时候就比较顺手了。关于复习全书,有李范的粉红色的,还有李永乐的红白色的,李范的书历史悠久,且相对较难,李永乐的相对简单。我推荐用李范的。刷完两遍全书,开始做真题。同样是李范编写的真题。我同时做了数一数二数三的真题。我觉得是挺有用的。
考研英语方面:
从3月左右开始进入正式的复习阶段,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记忆单词。由于我在词汇方面的表现平平,关于此部分的经验我就不再赘述。完成一轮单词学习后,我便投身于阅读理解的训练中,使用的资料是黄皮书,包含约68篇文章。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起初,我会逐个查找不认识的单词,但后来意识到这并非最佳策略。阅读理解要求全局理解,即使不能完全读懂,也能解答题目。到了暑期,我开始接触历年真题,尤其是2005年以后的,这些更具参考价值,因其风格与近十年的考试更为接近。务必按计划进行,即时分析(包括选项、单词、复杂句子和文章结构)。整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到11月左右。之后我又进行了第二轮,因为英语知识若不及时温习,容易遗忘。在初期,我挑选了一些真题范文来背诵,不必贪多,但一定要熟练,连标点符号都不能出错,考场上的时间可不容许反复查看。接下来就是构建个人的写作模板。网络上的模板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原封不动地抄写。需要替换其中的句子和单词,使用自己已经牢记于心的表达,让它成为独一无二的模板。我当时为大作文准备了四个模板,足以应对各种情况,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策略。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是核心。这包括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固态相变等基础知识。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深入骨髓,因它们构成了后续所有高级知识的基础。晶体结构的学习,理解晶格类型、原子排列方式以及晶胞参数计算至关重要;相图的学习则需熟悉各种典型相图,掌握相平衡条件及相转变规律。
热力学原理和动力学理论也是考试的重点。热力学主要涉及化学势、自由能、相平衡等,理解并能应用三大定律解决问题是关键。动力学部分,如扩散和形变机制,理解速率过程和影响因素是核心。
再者,材料性能的探讨不可忽视。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求各类材料的基本特性,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微观机理。例如,了解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的性能差异,并能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先要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每个主题下的知识点都应有条不紊地整理出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很重要,凭做实验或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定期做题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是最好的练习材料。遇到难题时,不要害怕,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或者与同学讨论,甚至教老师,都能帮助你找到答案。
保持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长时间的学习极其重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休息,这样在学习中保持高效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