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土木水利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购买了肖秀荣教授的知识要点详解与练习册,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着手阅读。起初的挑战颇大,尤其是关于哲学和资本主义原则的部分,往往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才能勉强读完十几页,还让人感到思维混乱。我认为参加政治辅导课程确实有所帮助。首次通读时,不必强迫自己记忆或背诵,而是看完讲解后做1000题,记得用铅笔作答。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个半月。进入第二个阶段,我在十月开始第二轮复习,用一个月的时间再次研读详解和做题,将所有错误题目涉及的知识点以叙述形式整理到笔记中,并着重回顾。期间,教师指导我们梳理了毛泽东思想的相关会议和历史时间线。到了十一月,肖秀荣出版了考试点预测(背诵版),我觉得内容十分丰富,于是每晚投入约两小时来学习,同时也开始了历年真题的演练。十二月,任四和肖八问世,这些选择题呈现出与1000题不同的风格,更接近真实考试的氛围。依然使用叙述方式记录错题于笔记本上。肖四极其关键!因为大题可能出现原题,务必认真对待。
考研数学方面:
在考研期间,我投入了至少一半的时间钻研数学,然而最终的成绩并不如意。现在我想反思一下我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数学是我此次考试中最失意的部分,因此我能提供的更多的是警示而非经验。首先,我要强调的是计算准确性!这成为了我的致命伤,一道价值15分的题目因计算错误而白白丢失,只能归咎于自己。各位在备考时,务必重视计算练习,亲自动手,并保持专注,培养一次性算对的习惯。我就是因为平时疏于严谨计算,草稿纸涂鸦一片,未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解题速度也让我付出了代价!有25分的题目,由于时间紧迫,我慌乱地完成了,事后仅用15分钟就理清了思路,这些都是我原本能解答的题目,真是懊悔不已。这一切都源于我没有在日常练习中严格控制时间。所以,计算精准度和解题速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考研英语方面:
从四月起直至暑假之前,我坚持每日一章张剑的《阅读150篇(基础版)》。在此期间,重要的是别太在意正确率,目前的重点是培养英语阅读的习惯和语感,内容优于答案。也许有人会问,在阅读过程中是否需要记住不熟悉的单词呢?这得看个人情况,如果你觉得时间充足,可以尝试记忆;如果觉得已有足够的词汇书在手,不必强求。完成《150篇》后,差不多就到了暑假,那时我会开始做97至04年的真题阅读,依旧选择张剑的黄皮真题集。至于每天的数量,随你喜好,我个人选择一天一篇。在做真题的过程中,你需要收集新词,并结合后面的解析来理解段落、解析问题、剖析复杂句子,甚至全文翻译。尽管97-04年的试题风格与近几年有所不同,但接触一下也无妨。暑假过后,我转向05年至今的真题练习,这是个关键阶段,题目的参考价值逐年增加。同样的,你需要记忆单词、解析问题、分析段落和长难句。每个人做真题的方法各有千秋,有些同学可能会每天处理一年的阅读部分,标记新词、研究长难句,第二遍分析文章,第三遍再分析题目,如此循环多次。这种方法似乎很流行。然而,我采取的方式稍显独特,我只做一遍,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我会做第二遍。我每天仅做一篇阅读,当天就会标出词汇、长难句,分析文章和题目,翻译全文等。因此,这样的复习策略较为另类,学弟学妹们不宜盲目效仿,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我这个人可能偏向于深入钻研,无论是政治大纲还是英语阅读,我都仔细对待,解题时也会反复思考,这就导致进度缓慢,没有多余的时间再来一遍。你们必须找到自己的得心应手的学习工具,形成独特的解题和阅读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别忘了,真题不能一次性做完,要保留最后三年的,用于考前半个月的模拟测试,严格把控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本概念是基础。工程力学涵盖了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基本原理和公式。例如,力矩、力偶、质心、转动惯量等概念,都需深入理解和记忆。要清楚知道各类力学模型如何建立,如梁、柱、板等结构的受力分析。
掌握计算技巧。工程力学涉及到大量的计算题,这需熟悉各种定理和公式,并能灵活应用。比如胡克定律、欧拉公式、达朗贝尔原理等,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工具。在练习中,要多做题,不断巩固这些知识点,提升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再者,实际应用是关键。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实践,要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凭案例分析来理解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或者利用能量守恒定律解析机械系统的运动状态。这种结合实际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
画图辅助思考也是个很好的方法。力学问题往往凭画出力的矢量图、受力分析图或自由体图来简化理解。凭图形,直观地看到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这对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不可或缺。我会定期回顾所学内容,做模拟试题,检查自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不仅能巩固记忆,也能及时发现并弥补知识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