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高中专攻文科,因此对政治这类文科课程有一定的复习基础。我大约在8月份才开始复习政治,采取分阶段的任务来全面提升。初期,我只是浏览肖秀荣的1000题,专注于单项选择题,通常在一天的学习疲劳时段抽出20-30分钟来做题。我会略记一些关键知识点,并且务必标记错题,红色笔迹尤为醒目,有助于后续复习。对于复习资料,不必过于追求整洁,多做标记是很好的策略。整个8月,我的目标是完成所有政治题目的单项选择。
到了10月中旬,我开始搭建基础知识框架,使用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来整理知识网络。接着,我深入研读《肖秀荣1000题》,快速完成单选和多选,然后对比其他答案解析,理解的焦点应放在知识点而非单一题目上。将解析中不熟悉的部分记录在题目旁边或笔记本上,就像错题集一样,实际上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此时,正确率无需太在意,因为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梳理,犯错是常态。
系统性地复习政治知识点通常需等待大纲解析发布,但去年它较晚推出,我记得是在9月份。在此之前,我已阅读了任汝芬的序列一,粗略翻阅了两遍,所以进度较快。哲学部分尤其耗时,但我有幸得到老师的指导,进展顺利。大纲解析至关重要,务必认真对待,在考研前至少要精读3-4遍。在此期间,可以穿插做序列一和大纲解析的多项选择题,因为它们难度较大,建议结合知识体系来解答,既能巩固记忆,也能提升论述题的表述能力。
考研数学方面:
第一年我花了很多时间,由于市面上396的辅导教材太少质量也参差不齐。我把两本高数+清华出版社线代+概率论课本过了一遍,课后习题挑着做了一下,主要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笔记,然后李永乐数学全书我也大体看了一遍,线性代数我单独买了李永乐的那本辅导讲义(因为本科学的太差了),最后详细做了笔记包括知识点、错题什么的。可以说我准备的很充分(难度超过了考试要求),第一年做下来觉得很简单,大概花了半个小时就能做完。数学需要花很多时间,配合教材,做好笔记,总结了各种题型以及考点,题典1800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有很多经典的题,难度适中,与考研数学难度相差不大。数学最好是在九月份开学之前把所有的基础知识过两遍,习题也要全部做完一遍,熟练掌握所有知识点。九月份开始做历年真题,在这之前千万不要做真题!真题要按照考试的时间要求来做,做完了仔细校正,总结得失。真题要反复做,至少刷3遍。数学最忌讳只做题不思考不总结,做大量习题的目的是为了见识题型,总结经验,看到题目的条件就知道相应的知识点,题目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应一个条件,怎么将题目的话转变为你做题的条件就需要大量的练习与总结。可以准备一个错题集,将你做错的题,做到比较新颖的题,比较常考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比如麦克劳林公式,泰勒公式等)
考研英语方面:
张剑黄皮书阅读理解(早期基础篇,后期加强篇,但其实这个要比真题难,权当练手吧不必较真)单词书用的乱序(因为太厚太重被楼主分解成若干份,方便了不少),早期的话背背单词,看看文章就够了。中期的话,就做真题吧。还是用的张剑的,两者各有千秋吧。真题一般是反复刷的,所以建议买试卷版,把试卷复印个好几份比较方便。后期的时候,打算做模拟卷,买了几种随便做了几套感觉不好就扔了,所以真心建议反复刷真题就好了。就算答案都记得了,你就反复看文章吧,看多了对作文也有帮助。早期那些就是单纯让你进入一个做题的状态,保持住就好了。作文的话,楼主在一个月的时候开始练作文,但是楼主作文一直比较渣,发现练作文又很浪费时间,就放弃掉了。客观题才是王道啊其他完形(没做训练)、翻译(翻译可以在反复做真题的时候练,做完后分析试卷时全文翻译一遍就差不多了)、新题型(做了一些练习,后来因为政治放弃掉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基础。有机化学涉及众多的化合物和反应,每一个都有其特定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征。例如,要清楚烷、烯、炔、醇、酚、醚、醛、酮、羧酸等各类化合物的基本构造和性质,这些都是构建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石。
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反应机理至关重要。比如亲核取代、自由基反应、重排反应等,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反应的每一步,包括中间体的形成和消失,以及电子云如何转移。有机化学不仅仅是记忆一系列的反应,更是理解反应背后的过程。
再者,实验技能的培养不容忽视。理论知识需凭实验来验证和深化。在实验室中,亲自操作,观察反应现象,分析结果,这将使你对有机化学的理解更为立体和深刻。
习题训练也是提升的重要环节。做大量的练习题帮助你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对复杂的反应推断题,尝试画出反应历程图,有助于逻辑思维的锻炼。
利用好教材和参考资料。浙大的课程通常会指定一些经典的教材,如《基础有机化学》等,这些书的内容丰富,讲解详尽,是学习的好帮手。也参考一些辅助资料,如《Organic Chemistry》等,它们往往提供了更多的实例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