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主观题目,记忆内容大致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教科书中的关键概念,在之前的复习阶段你应该已经识别出哪些是主观题目的重点;另一类则是知名教师编写的考前模拟试题,我个人推荐的是任汝芬的《序列之四:最后四套题》以及肖秀荣的《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卷》。在10月和11月期间,许多考研辅导机构会推出模拟试卷,通常称为8套卷或10套卷等,你可以做其中的选择题,但主观题并不必完成,因为它们往往重复前几年的老题目。这两本资料大约在12月中旬发布,虽然看似时间紧迫,但它们包含的当年时事政治内容极为重要,与基础知识复习同等关键。如果你的时间允许,预先独立完成这些模拟题再进行背诵,效果将更为显著。我只完成了部分练习,之后由于时间紧张便直接进入背诵环节。有传言称肖秀荣的预测更准确,可能是因为任汝芬的试卷出版较早,考研命题组有可能为了避免重复而避开,而肖秀荣的试卷则在命题工作完成后出版,与真实考试题目相符的概率较高。我没有追溯前几年的模拟卷情况,但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肖秀荣的4套卷确实更倾向于押中题目。仅供参考。
考研数学方面:
尽管分数不算顶尖,但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我主要参考了数学大纲、教科书、二李的全书、李正元的真题集、660题、400题及合工大的模拟卷。资料不在多,关键在于精,更重要的是勤于动手练习。每个人的进度不同,所以我就不详述具体的时间规划了,自行调整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刚开始复习时,即使全书上的题目都感到困难也不必惊慌,这是很常见的状况。我特别推崇660这本书,虽然用了两个月才完成,但它确实帮助我在第二次刷全书时解出了大约七八成的问题。
对于套题部分,我采取了一种策略:每五套卷子为一个周期,其中包括三套真题和两套模拟题,这样可以适应不同的难度层次。以十天为一个周期,一天做一套题,第二天用来校对答案并复习之前的错题。然而,我比较粗心,常常看错题目或在计算中出错,导致真题和模拟题的成绩往往达不到130分,当时我很焦虑,因为我的目标是130分以上。不过,考试时仔细答题,结果还算满意。因此,我认为平时不必太纠结于模拟成绩,无需与他人比较,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始终记住,最后的实际考试才是决定你分数的关键。
考研英语方面: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英语学习策略,对我而言,我并不热衷于机械地背诵词汇,特别是用枯燥的单词书来记忆。然而,词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倾向于在阅读中掌握它们,每次完成一篇阅读理解,我都会尽力去理解全文的大意。通过大量的阅读,你会发现某些词汇频繁出现。其次,关于英语写作,我不推荐过早地专门准备。平时可以积累一些实用的句子。如果你缺乏持久的毅力,那么一个小技巧是在考研前一周,提前构思并编写一篇通用性的作文,确保它能够适应各种主题,只需在考试时将关键词插入,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句子通顺。这种方法效率颇高。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是土木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解并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弹性、塑性、强度、刚度等,是学好材料力学的前提。在这个阶段,我会建议大家深入研读教材,尤其是经典的胡克定律、应变能原理等基础知识,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材料力学的重点。这就需熟练运用应力和应变分析,了解各种载荷类型下构件的受力状态,并能够进行内力和应力的计算。例如,梁的弯曲、轴向拉压、剪切和扭转等问题,这些都是考试中的常考点。在复习过程中,多做习题,凭实例来巩固理论知识是非常有效的。
再者,材料力学中的极限状态和稳定性分析也是重要部分。如何判断结构是否安全,何时会发生屈曲,这些问题需理解失效理论,如莫尔圆、欧拉公式等。这部分内容相对复杂,需耐心和细致的理解。
实验是理解材料力学的重要途径。实验室里的拉伸、压缩、扭转试验帮助直观地理解材料的行为。有条件,尽量参与相关实验,亲手操作,将使理解更加深刻。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应用”三步法很有效。先理解概念,公式和定理,凭大量练习去应用。定期回顾和总结也很关键,避免知识点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