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实际上,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关于政治复习的经验。尽管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但我个人的曲折之路并不希望你们再重复。我要说的是,暑期不必急于复习政治,那样只会白白消耗宝贵的时间,不如专注于数学和英语。通常在九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会通过高等教育出版社发布《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考试大纲解析》(通称"红宝书"),去年是在9月中旬,这本书将近400页,外加1600道题目,我用了很长时间去研读,主要集中在10月至11月,12月我又重新看了一遍1600题并仔细研究了答案解析,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早在10月,就有了杨杰(沪江论坛 风中劲草)主编的《冲刺背诵 核心考点》(被广大考研者昵称为"风中劲草"),但当时我没有做对比。后来我购买了"核心考点",深入阅读后发现"风中劲草"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编辑最用心的书籍,虽然用不同颜色和字体使得书看起来有些眼花缭乱,但这确实非常实用,能节省大量时间,并且还配有详细的练习题。真心推荐大家,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红宝书上,"核心考点"就像是红宝书的浓缩版,效果极佳。当然,浏览一遍红宝书也是有益的,我不能因为自己投入大量时间在红宝书和1600题上,仅仅两个月接触"风中劲草",就否定红宝书的价值。"核心考点"会清楚地标明各个知识点在过去几年是以何种形式(单选、多选或分析题)出现过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暑假期间开始复习,首先着手的是复习全书,每读完一章就配合着做相应章节的练习题。到了9月,暑假结束时,你会发现数学已经初具基础,这时回顾并解决之前在课后习题中出错的部分。接着,我会进行复习全书的第二轮阅读,专注于那些初次未能解答出的问题,当然,第一次就能掌握的部分也需要再次温习,重新整理一下定义和定理。这个步骤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对于复习全书中仍然感到困惑的例题和练习题,要特别标注出来。
考研英语方面:
研读考研真题是极其有益的,建议选用带有详尽解析的版本。有些同学反复研磨、熟读乃至背诵真题,这对提升英语能力确实有所帮助。对于作文部分,许多人的策略是大量背诵范文,这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我个人尝试后发现,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我,因为我往往在两天后就忘记了内容,而且耗费大量时间去背一整本书。于是,我选择了“看”而非“背”——细致分析每篇文章的构思,提取句子的主要框架,并学习如何将简短的句子转化为复杂的长句。最终,我能逐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写作模式。考试前夕,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号称高分或满分的模板,但有些考生反映购买后却发现并不适用,因为通用模板难以完全匹配所有题材。我在写作时有个习惯,那就是强迫自己运用特定类型的句式,如强调句、倒装句或祈使句,具体使用哪种则依据文章内容而定。通过阅读十几篇文章,我掌握了大概的写作框架,从而构建了个性化的模板。事实证明,这个自我编排的模板效果相当不错。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工程地质学"的核心在于它是一门结合了地质学理论与工程技术实践的学科。这门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地质构造分析、岩土性质研究、地质灾害评估以及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等。对地质构造分析,需掌握地质年代、地层系统、地质构造线理等内容,这些都是分析工程场地稳定性的重要依据。对岩土性质,要熟悉其物理力学特性,如孔隙度、渗透性、压缩性、强度等,并能按这些特性预测其在工程建设中的行为。
实践是学习工程地质学的关键。无论是野外实习还是实验室操作,都能帮助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实地考察直接观察到地质现象,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实验室的岩石矿物鉴定、土壤试验等则能深入理解岩土的性质。
再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这门课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做案例分析,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地质问题,例如如何选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如何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等。
我建议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地质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地理、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等多个领域有紧密联系。拓宽视野,将其他相关知识融入进来,会对理解和应用工程地质学带来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