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请勿提前过多地开始复习政治!请勿提前过多地开始复习政治!请勿提前过多地开始复习政治!鉴于考试大纲每年都有变动,去年的重点在新的一年里不会重现,再加上长期的复习过程可能会让大多数人感到枯燥痛苦,所以大约八月份开始备考就足够了。如果有专业的引导,你的复习效率将更高。按照计划,需要记忆的去背诵,要求理解的去掌握,确保对基础知识有全面的理解。至于关键的政治主观题,仅凭肖四和肖八就绰绰有余,但条件是你需透彻理解和掌握这两套资料中的大题主题。我强烈建议避免贪多嚼不烂,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教训。时政汇总,肖秀荣的资料就相当不错。历年真题大致浏览一下即可,它们的参考价值有限,毕竟已经考过的内容不太可能重复出现。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三月起便浏览了课本,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直到五月才重新开始深入学习,这次选择了数学全书。起初,我以为基于大学期间扎实的数学基础,全书应当不成问题。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它比我预想的更具挑战性,往往需要花费两三天才能消化一个章节。最初,我会尝试不看答案独立解题,但时常遇到困难或错误,这让我备受挫折,甚至有时会直接查看答案。后来我改正了这个习惯,并在六月底左右完整地做了一遍,但我仍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接着,我想试试分级习题集,却发现难度更高,没过多久我就转向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我发现,《复习指南》在完成全书后再读,变得容易许多,其中充满了技巧,某些解题策略与李永乐的方法不同,我个人更倾向于李永乐。我把《复习指南》当作一种补充材料。到了七月下旬,我又重读了一遍全书,这次我对知识有了系统性的理解,明白了每个问题的核心所在。在第二次通读全书的同时,我也完成了660题,尽管大部分是选择和填空,但有些题目的运算量堪比大题,非常有价值。刚开始我错误颇多,而且越往后做,越发现很多知识点会被反复考察。到了八月底,我完成了第一轮660题。九月开学,我没有去上课,而是开始了第三次全书复习和第二次660题练习,随后开始做历年真题,按时间顺序进行,保留最后两年的题用于模拟测试。做题时不应过分关注分数,关键是掌握知识点。到了十月中期,我已经完成了十多个真题套卷。那时,我购买了市场上流行的模拟题,包括张宇、汤家凤和李永乐的。到十一月中旬,我开始第二轮真题训练,并着手整理错题本,对同类错题进行分类。进入十二月,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同时也买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不过后者难度过高,每次动笔都觉得无从下手,最终放弃了,我主要集中精力于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在最后的两天里,我用剩下的两年真题进行了最后的实战演练。总的来说,重要的不是书的数量,而是质量。
考研英语方面:
许多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部分是英语,因为每年都有大量考生在这个科目上失利。教育部设定的通过率仅为三成,即便是在招生规模扩大后也是如此。因此,英语无疑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领域。我自身的英语能力并不强,所以我每天至少会投入半日,有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复习英语。从早晨7点开始直到午餐时间,这段时间都被我用来学习英语。英语不能临时抱佛脚,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的研究。我使用的资料是张剑编著的《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这本书非常全面且详尽。我确保在考试前能将真题研读十遍,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解题,理解和消化。如果有额外的时间,我会再完成一本练习册,这不是为了提升解题技巧,而是为了熟记词汇,理解语境以及了解一些国际背景事件。最后,我会构建一份个人专属的作文模版,并请一位英语权威人士审阅,这在考场上绝对大有裨益。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主要涵盖了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概念,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以及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等主要内容。理解并熟练运用系统的基本性质,如线性、时不变性,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信号的傅立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多做题,尤其是那些涉及系统响应计算的问题,因这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数字信号处理"则更偏重于实际应用,包括数字滤波器设计、FFT算法、数字调制解调等。其中,理解DFT(离散傅立叶变换)和FFT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FFT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计算,是基础但也是难点。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如IIR和FIR滤波器,需理解其结构和特性,并能按要求选合适的设计方法。对数字调制解调,理解基本原理并能够画出星座图是必备技能。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除了课本知识,我还凭阅读相关论文和参考书,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编程实现信号处理算法,比如用MATLAB或Python模拟信号的生成、滤波、调制等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很关键,使用历年的考研真题或者模拟试题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