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我从下半年起头开始,借助风中劲草来学习,并且侧重于掌握其提供的知识点以了解考试重点。随后,我配合相关练习题进行训练,并在接近考试的时候重新回顾题目以加深记忆。对于主观题,我只是在临近考试时专心背诵了肖四的内容。至于英语,早在一年前的假期,我曾完整地背过一本词汇书,可惜后来遗忘了不少。进入大三下学期,我尝试每日进行定量的阅读理解与词汇复习,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未能持久。实际上,大部分英语应试技巧是我在大四上学期通过定期做考研真题、记单词以及适应答题节奏来培养的,这种方式也让我大致能估算自己的英语得分。
数学方面,基于我原有的良好基础,尽管最终成绩一般,但在复习过程中我能迅速抓住关键考点和题型。假如基础较弱,也不必担忧。我曾在大三下学期、暑假以及大四上半学期的前半个月,完成了全书及配套习题,感觉足以覆盖所有重要考点。我没做660题,但建议大家仔细完成一套这样的教材并充分消化,相信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若遇到像今年这样难度的考试,可能需要一些思维灵活性,这因人而异,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好。临近考试,我又重读了一遍学过的全书知识和题目,加以整理归纳,之后便按照时间表做真题直至考试。其间,我也尝试了一些模拟卷,但由于难度较大,只做了几套就停止了。
考研数学方面:
提前着手从教科书开始,由于准备时间充裕,我完成了所有课后习题。大约四月份,我开始阅读复习大全,初次接触时,书中大部分题目我都无法解答,但我坚持逐字逐句理解解析直至彻底明白,这个过程相当耗时,直到六月份我才完成高等数学部分的复习。接着立即开始了第二轮,得益于第一次的巩固,第二次显得更为顺利。九月,我开始做早期的历年试题,每日一套,并针对薄弱知识点加强练习,确保没有遗漏。早期的试题大致能解决就行,不必过于纠结,毕竟年份久远,题目趋势有所变化。由于复习进度良好,我打算将最新几年的真题保留到考前作为模拟训练,因此有一段时间较为空闲,但数学学习不能中断。听说张宇的《高数18讲》很有价值,我就找来研读,遇到精华内容便做笔记。随后进入冲刺阶段,这期间的题目更具技巧性和灵活性,但前提是基础知识必须牢固,在反复研究复习大全的基础上可能效果更佳,否则可能难以适应。看完《18讲》后,我发现仍有大量时间,于是我选择了《660题》中的选择题来做,虽然困难重重,时常受阻,但也从中获益匪浅。此时已接近十一月,我开始减少数学的练习时间,转而每天一套李永乐的近十年真题(最后三年的留作考前使用)。这本书的布局十分合理,前面是完整的试题集,后面按照章节和知识点整理历年真题,便于专项练习和填补知识空白。经过多轮复习,现在做真题变得轻车熟路,通常一个半小时至两小时即可完成,分数稳定在140分上下。做完整套题后,我会按章节继续练习并记录错误。十二月,我开始做模拟试卷,如张宇的《八套卷》、李永乐的《6+2》和合工大超越等,这些模拟题难度较大,但却必不可少,特别是近年来考试难度明显提升,需要挑战一些难题。考前几天,我做了预留的近几年真题以适应当前的命题趋势,保持手感,并翻阅笔记、复习大全,检查是否有遗忘的知识点,同时查看错题本。这样,我便信心满满地步入考场。考研数学强调基础,只要根基打牢,就不必畏惧。近年来,真题的计算量显著增加,需特别留意,避免因粗心丢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学习就从未中断。而我在七月份以前,对于英语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背单词。很多同学提出在阅读中背单词,也许对某些人适用,但在我看来大概不太可能有什么效果。踏踏实实的买一本单词书,稳扎稳打,背每一单元时都确保自己完全背熟,每隔几天返回复习。每次背诵或复习时,都在单词上面标注日期及背诵的效果,这样就做到了对自己背诵程度了如指掌。有了单词的基础,当阅读训练开始时,你会发现如有神助,当满篇阅读中大多数单词都认识的时候,自己首先在心态上就会更加放松和自如。首推张剑的黄皮书进行阅读训练。虽然难度略大于真题,但就与真题的切合度而言无出其右者。因为难度略大,所以训练时即使错的很多也不用气馁。而对于真题的训练,绝对是英语复习中的重中之重。反复做三遍是至少要保证的。第一遍可以尽早做,7月或8月,做时应有一定的单词和阅读训练基础,做后只对答案,不看解答,努力使自己不留下深刻印象。之后潜心训练阅读,一个月之后再做,这时候对于真题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避免记住正确答案的尴尬。这时在仔细地研究,此时也要推荐张剑的真题详解,内容较为详实。除了阅读外,作文也是必须练习的项目,而其他诸如完型、翻译,稍加练习即可。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对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化学、统计力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重点和难点。
在热力学中,理解状态函数和过程独立性至关重要。比如,理解焓、熵、吉布斯自由能等的状态意义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需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定律和公式。掌握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相关理论,如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亨利定律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动力学部分,需深入理解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熟悉Arrhenius方程,并能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对复杂反应机理的理解,如稳态近似和过渡态理论,也需投入大量时间去理解和练习。
量子化学则涉及到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这部分可能比较抽象,但凭实例和模型更好地理解。理解原子结构和分子轨道理论,尤其是电子排布规律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将帮助预测物质性质。
统计力学虽然相对高级,但在解释宏观现象和微观状态的关系上有重要作用。理解配分函数及其与宏观量的关系,如压力、体积和温度,以及理想气体的统计解释,这些都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数学能力。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物理化学的概念性强,所以要先理解原理再记忆公式。多做题是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的有效途径,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也很重要。可能的话,找一个学习小组或导师指导,他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