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怎么说呢,别留太大期望,但也别害怕,一般人都会拿个平均分的,考前重点背背肖秀荣的大题答案。但是其实话说回来,肖秀荣大题答案背的再好,估计也只能得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的水平,他只是让你有话说而已,并不能让你拉开分数差距,关键还是看选择。3月到6月每天读半个小时的政治哲学部分不需要背下来读一读就行,我觉得自己看书比较节约时间,而且学的要扎实一些,在8月份的时候我画完画晚上回来就会刷肖秀荣的1000题,先把哲学部分刷完。(因为哲学很重要,通过3-6月份的每日晨读,做选择题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如果还是不记得就多看几遍)然后再买本肖秀荣的精讲精练随便翻翻后面的。主要是选择题,看完一个单元就去做对应的一千题,然后等待肖大大的最后八套最后4套开始狂背。
考研数学方面:
我采用的方法相当直观,可以概括为四字原则:海量刷题。在基础知识复习阶段,我按照既定计划研读选定的大部头教材。到了真题和模拟题阶段,我几乎尝试了所有市面上能找到的试题集,包括张宇的二十周年真题合辑、最后八套卷,以及李永乐的经典400题(尽管已多年未更新)。我在两个月内坚持每天一套题并进行深度剖析,总计完成了60套题目。有一点经验值得分享:过度刷题而忽视基础可能导致选择题错误频发,所以我建议大家务必深入理解教科书中的定理。
考研英语方面:
我英语本身只能说还行,算不上好。四六级一次通过,但分数不高。好在我阅读也还可以。考研英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刚开始准备的时候,我就是简单的背单词,我喜欢绿皮乱序的那本,个人原因,觉得顺序的红宝书什么的背的太枯燥。背单词虽然说的容易,但坚持下来还是不容易的。那时快到六月。刚开始准备的时候很放松,早上一小时,晚上一小时,背完就好,买了本黄皮书,张剑的那一本,分上下册,下册要到后来才出版。我先做基础版,开始觉得比较难,各种读不懂,但是没关系,硬着头皮做下去,同时坚持背单词,渐渐的就会觉得在进步。考研英语的阅读是四篇,所以黄皮书每一单元也是四篇,建议尽量完整做。我做完之后,会把不认识的单词一个个查出来,然后抄在一个大笔记本上。其实到后来都没有看的时间,但是在这过程中,很多常见单词不知不觉就记住了。黄皮书的十年真题可以买后,我就开始做真题。已经有了单词和阅读的基础,自测情况都还行。那时候已经是暑假,事情不多,所以每次做真题,我都尽量按照考试的模式来,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找感觉嘛。真题做完后,我还是照旧,查单词,不过这次不认识的单词就不多了,总共整理了二十几页的样子,后期抱着背的,觉得收获很大。
考研专业课方面:
工业设计是一个涵盖广泛且实践性强的领域,它涉及到产品从概念到实现的全过程,包括造型设计、功能规划、结构分析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对备考阶段,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你需深入研读相关教材,如《工业设计史》、《产品形态设计》等,了解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方法。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你凭参与课程设计、模型制作或者自我设定项目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尝试设计一款日常生活中的产品,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功能定位,绘制草图,再用3D软件进行建模,考虑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这个过程不仅能加深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再者,关注行业动态和前沿技术也是必要的。工业设计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都会影响设计的方向。定期阅读设计类杂志、网站,参加相关论坛或研讨会,你保持敏锐的设计嗅觉。
对考试,历年真题的练习和解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凭对试题的研究,你了解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也能训练自有的答题技巧。对开放性题目,要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对案例分析,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出深度思考和全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