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选择在大纲发布后开始着手准备政治,我认为这个时间点相当合适,过早开始并不明智,因为政治需要持续学习,否则初期的记忆会逐渐淡化,早期投入的复习时间可能因此浪费。然而,推迟到11月才开始也不理想,那时其他科目复习的压力也会增大,时间会显得格外紧迫。我的策略是,首先通读一遍精讲精练,不做练习,接着第二轮阅读两章精讲精练,并结合对应的1000题进行练习。第三次则是将精讲精练与风中劲草相结合,同时做1000题中标记的部分。我从10月开始关注政治,提前太多并无太大益处,因为它主要依赖短期记忆,而不是深入理解。我选择了任汝芬的序列一作为教材,虽然许多人推崇红宝书的大纲,因其内容全面且权威,但我更倾向于序列一,它的形式更为紧凑,涵盖了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不想花费过多精力的人来说足够使用。而肖秀荣的1000题是必做的经典习题集,我大约做了三遍,首次可能会较慢,但能明确标记错误,以便后续有针对性地复习。11月期间,我会穿插阅读风中劲草,它是序列一的精华版,对巩固知识很有帮助。进入12月,你会发现时间变得紧张,每天需应对四门科目,于是政治的学习时间也需要增加。此时,除了重温1000题来巩固知识,还需要借助一个法宝来准备主观题,那就是肖秀荣的最后4套题,这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尽管有些人认为其预测准确性不高,但对我来说,背诵这四套题足以应对大题。关键在于,这些题目的答案涵盖的知识点会在考试中派上用场。由于我在高中阶段学的是文科,所以我在政治上的投入相对较少,但成绩还算理想。
考研数学方面:
暑假前最好做好一次预科,我觉得暑假强化要加紧,争取一轮结束,针对每天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感觉效率非常高,最好能过两轮这种强化,真题刷两次,可以用30年的,但是时间不够有15-20年也可以,冲刺的张宇八套和四套建议做做,总之数学题海战术算是应试方法,多背公式多总结,不要觉得数学就是做完结束,错题本的累积是最后冲刺的利器,一定不要偷懒。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的资源主要包括词汇书、历年试题和写作指导书。对于试题集,我个人推荐张剑的全套黄皮书,我的经验是反复练习并深入剖析,遇到生词及时摘录到笔记本上。至于阅读理解,我觉得没必要单独购买辅导书,我曾购买过绿皮版,但耗时过长,影响了我对真题的训练。真题可以稍后开始,保持每天空闲或隔天完成一套。英语词汇的积累应尽早开始,比如我现在使用的红宝书,每日攻克一个单元。只需能辨认出大部分单词的基本含义就足够了,因为唯有在写作中才需拼写。对于作文,王江涛的考研英语作文书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别全盘复制模板,应根据各种信件类型自创组合。准备作文时,列出一些开头、连接和结尾句型,整理常见的理由和提议,并熟记这些自我归纳的内容。这项任务不必过早启动,否则容易遗忘,通常自己编写的句子短期内就能背诵,所以提前一个月或两周开始都可以。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力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理解并掌握其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如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对这些概念,需深入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够熟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材料力学的关键。课本上的公式和定理需凭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和深化。我建议大家多做题,尤其是那些经典的例题和历年真题,这样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也要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分析结构的受力情况,预测可能的失效模式等,这样能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材料力学中的极限状态和屈服条件是重要的考点,例如莫尔圆、胡克定律、欧拉-伯努利梁方程等,这些都是需熟记能够灵活运用的。对这些复杂的理论,凭绘制图表或者构建模型的方式帮助记忆和理解。
实验也是学习材料力学的重要环节。凭观察材料在不同载荷下的行为,直观地理解材料的性质和力学行为。有条件的话,我强烈推荐参加相关的实验室课程或者实验项目,这对理解材料力学的实质非常有帮助。
要强调的是,材料力学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耐心和毅力。每次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求成,是要静下心来,一步步分析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定期复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不断地温故知新,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