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这玩意江湖流传的所谓太早开始不好是指你牺牲了其他科目时间太早看政治不好。考研政治确实和高考不太一样,2010年以后50分分析题全部以当年所开重要会议和人民日报重要党报评论为材料作答,所以政治复习开始早了,确实抓不到重点,但这并不是说你不能太早开始,选择题历年还是偏重基础,不是靠蒙的,所以是要下功夫的。在用书方面,肖秀荣全套就行,肖秀荣每本书都有具体的时间表,告诉你啥时间买啥书,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实在太厚,一般人看了记不住,记了再回头看也来不及了。任汝芬的《序列二》可以考虑,基础知识一定要看好,尤其是毛概近代史里的死知识点一定记住,马哲有点难度对于理科生,我也有一套自己的框架,做10分的马哲分析题是没问题的。其他的用肖秀荣就可以了。另外,最重要的一本书《教育部政治大纲》(红宝书)会等到9月中旬出,那本书是一定要买的,但怎么看很有门道,那本书字极其密,一般人都看不好,所以如果你记忆力不太好的话是不能字字背的,一个月时间一定要看完第一遍,首先你要着重背黑体字,小字部分当选择题来记忆,对着1000题背基础知识效果会更好。12月出的8套题和4套题的分析题都要反复背诵,以此作为考试的答题模版。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题目比较难,有点像张宇的卷子。复习初期重要的是基础,全书上的每个方法,题目都要尽全力掌握。我看的是张宇的高数,和李永乐的现代,还有李永乐的全书。他们的书各有所长,我把李的全书看了俩遍,张宇的高数看了三遍以上,还有李的现代也看了三遍以上。之后10月份开始做4套真题,每套试卷做的分数基本上130以上。然后开始张宇八套,和李的6+2,这些比较难,不必按3小时来做,有些题目也不必死抠,实在不会就看答案。这时候也每天抽一定时间看全书。然后又做了张宇的最后4套,还是很难,但是今年的考题也这水平。然后就是剩下的真题,而且每套2小时就做完了,因为好多题目已经再全书上做过,分数不是很客观。这时候就看看错题和笔记。然后考试。考试坐到大题就蒙了。好多不会的。所以避免失误很重要。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文水平只能说是一般。在大学时期,我没能好好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如今回想起来,确实感到有些懊悔。毕竟,拥有一口流利的口语或出色的翻译技能,在面试研究生项目或者求职时都能大大提升个人的竞争力。翻译技巧其实不必刻意强求,只要你通过大量阅读打牢基础,然后专心致志地操练过去十五年的翻译题目,理解其正常的语序以及如何将长句精炼成短句。每一句翻译的评分是两分,分为四个评分点,每个点为半分。通常来说,一个正确答案会包含一个小句,而答案往往由四个小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推敲如何断句。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传热学的理解,它是一门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涵盖了传导、对流、辐射等多种热量传输方式。在浙大的课程中,尤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不仅理解基本概念,还要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掌握基础理论是关键。比如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等,这些都是理解和解决各类传热问题的基础。要深入理解各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如管壳式、板式、喷淋式等,这些在工程实践中非常常见。
对流换热部分是难点,需理解并掌握边界层理论,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基本知识在这里起到了桥梁作用。流场分析、雷诺数、努塞尔数等参数的计算和应用,都需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物理直觉。
再者,辐射传热部分虽然相对抽象,但凭实例分析和练习,逐步理解黑体、灰体的概念,以及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和普朗克定律的应用。这部分需多做题,加深理解和记忆。
至于学习方法,我建议大家一定要跟紧课堂节奏,课后及时复习,理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利用好教材和参考资料,例如《传热学》(丁绪淮版)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好办法,尝试做一些历年的考研真题或者模拟题,这样既能熟悉题型,也能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
团队学习也很重要,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互相答疑解惑,提高学习效率,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可能,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是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