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复习时间,我是从10月左右开始,每天做选择,做的不是很多,需要找一个可以充当教材的资料(我用的风中劲草)每天细细的看一些,事实证明,很多名家嘴里的考点的确是考点,但他们没强调的点,往往也会是考点,而这就是你超过别人的点,多看书,理解的基础上掌选择题,不要死记硬背,大题我一般在考前20天开始准备,每天背两到三道,只是为了让考试的时候有话说,背不下来,也不要紧,你要记住,你前面打的基础好,不论什么题都是可以写的满满当当的。
考研数学方面:
精通数学者往往能占据优势,各科成绩差异不大,而数学尤为突出。许多人推崇李永乐的教材,其详尽解析各个概念,是巩固数学根基的理想选择。然而,实际考试与日常练习存在显著差异,试题的精细度相对较易,但整体综合性更强。考试策略通常遵循常规,历年试题虽略有变化,基本框架保持一致。我的学习路径是首先掌握课本知识,然后精读李永乐的教材,到了10月至11月期间,我会针对真题进行分类训练,不完整地做试卷,而是按主题分块操练。深入剖析每章的真题,达到这样的程度后,一般能确保得分过百。一旦掌握了分类训练,再转向全套真题演练,这样效果更佳。李永乐的660题难度过高,不太适宜深度钻研。许多同学对常用知识点的实践不足,因此错失了重点,影响了得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投入精力相对较少的科目,这并非出于我精通英语,实际上我的英文水平只能算是普通。我认为英语的进步关键在于日常的积淀,短期提升的效果不太明显,因此回报率相对较低。并非说英语基础薄弱就意味着考研英语成绩不佳,只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磨砺。在九月之前,我仅完成了张剑150篇的一小部分,还尝试背诵了绿皮书,但发现效率低下,遗忘了很多内容,而且许多背过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并未出现,所以我便停止了这种做法。从九月到考试前一天,我只专心地做了一遍历年真题。起初,我在做题时错误颇多,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发现每套题的风格都有相似之处,掌握了其规律后,情况便有所改善,后期阅读部分大致会出错四题左右。多做真题确实很有帮助,但我只做了一遍是因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过大,几乎用了一天一半的时间来钻研专业课,无暇兼顾英语。所以,对于英语学习,初期应尽可能多地分配时间。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朱伟的恋练有词,以缓解背单词的单调感。到了后期准备作文时,可以储备一两个通用的例子,以适应不同品质的要求。记住单词不必花费过多时间,感觉这样效率不高,建议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浏览一下,特别是那些常出现在真题中的词汇。
考研专业课方面:
计算机专业基础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多个方面。对数据结构,理解并掌握各种常见数据结构(如链表、栈、队列、树、图)的特性和操作是基础,重点在于如何按问题选合适的数据结构以及实现相关的算法。对算法设计与分析,要熟练运用贪心、分治、动态规划等策略,并能够对复杂度进行分析。
操作系统的学习需理解进程与线程的概念,熟悉内存管理和调度机制,文件系统和磁盘管理也是重要部分。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凭实际编程来模拟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会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再者,计算机网络的复习,重点关注TCP/IP五层模型,理解每一层的主要功能和协议,如HTTP、FTP、TCP、UDP等。对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报文封装、拥塞控制、错误检测与纠正等内容,要有深入的理解。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阅读教材是必要的,但不能止步于此,要凭做题、编写代码来巩固知识。例如,凭LeetCode等平台进行算法练习,使用虚拟机模拟操作系统的运行,搭建小型网络环境来理解网络通信。参加讨论组或论坛,与其他考生交流,解决困惑,也能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
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也非常重要。你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将每个主题的重要点列出来,形成思维导图,这样既能帮助记忆,也有利于在临考前快速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