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岩土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在复习期间,我一直坚持整理笔记和汇总错误。每学习一个章节,我都会在专用的笔记本上记录下我在做题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不够精通的概念。这些笔记在我复习的后期显得尤为关键。对于错题集,我会手动录入所有做错或解答时感到困惑的题目,包括来自《冲刺八套卷》的部分,然后将其打印出来,在冲刺阶段再次进行演练。首先浏览一次错题,我不会在此阶段做注解,只是在题号旁写下答案,对于仍然出错或犹豫不决的题目则标上一个圈。在第二次回顾时,我会遮住已写的答案,专攻那些标记过的题目,并在题目附近做笔记,说明为何某些选项错误,或是正确答案的具体依据。错题集需要多次查阅,尤其是那些被圈起来的题目,对于那些反复出错的问题,我会使用红笔特别标注。有些知识点并不依赖于理解,它们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与大纲不符,或者虽然显得过于绝对却与大纲一致,这类情况往往需要通过记忆和反复接触来掌握。
考研数学方面:
我认为数学其实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出多么灵活的题,都是包含了某些很基础的知识点,所以在直接上全书之前,我把高数和现代的课本完整而且细致地看了一遍,做完了几乎所有课后题,连带着大一买的一本高数辅导上的题也全部写完,同时把知识点做了笔记,一些很巧的积分,求导之类的例题也记下了,然后进行总结(比如我就总结了三角函数各种组合的积分求法)。看完已经是九月下旬,然后上全书,当时就感觉全书上的题80%都能写对了。写完全书是十月底,然后开始真题。我觉得真题最有说服力,每天上午固定两个半小时做真题,时间到了以后给自己严格打分,分析出错原因,然后把不太记得的知识点也记下来在专门的本子上,所以其实整个上午几乎都献给数学。就这样写了两遍数二真题,数一数三各一遍,后期时间也不太够了,所以就定三小时写两套卷子。开始写真题的时候分数不好看,而且时间老是不够,不过慢慢巩固找自己的弱点过程中,效率也慢慢高了。做完真题之后,开始做模拟卷,一直到考前三天才停下来。最后三天就是把笔记从头到尾整理了一遍。因为每年数学是在上午考的,所以我也一直选择在上午看数学。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真题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我在研习真题的同时也会记忆词汇,反复操练了三遍之后,有时我会尝试张剑的黄皮书150篇,第一次时我选择了下篇提升部分,因为上篇的解析过于繁琐,让我感到困扰。下篇提升篇的答案简洁明了,我认为精研真题是极其有益的,能多做几次就尽量多做,而模拟阅读主要用来巩固词汇和实战训练,适度即可。阅读理解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单词,还能学习语法规则和短语表达,对于提升写作技能也有所裨益。至于英语词汇,我不建议专门花费大量连续的时间去学习,反而应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在手机上安装一个记单词的应用程序,非常便捷。此外,在做阅读或处理复杂句子的过程中遇到的生词,都应确保理解和掌握。
考研专业课方面:
线性代数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对理工科学习者尤为重要。其核心在于理解向量、矩阵和线性空间的概念。我认为,理解和掌握行列式、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秩和逆矩阵等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概念经常被用来解决线性方程组、优化问题以及数据分析等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多做题,凭解题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利用几何直观去理解抽象的线性概念也很有帮助。
常微分方程是描述自然界许多动态过程的有效工具。从物理的振动系统到生物的种群模型,无处不在它的身影。掌握初值问题、边值问题的解法,了解稳定性理论是基础。特别地,学习分离变量法、变量代换法和拉普拉斯变换等求解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对复杂问题,我会尝试建立模型,用微分方程去描述,这不仅锻炼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
在复习这两门课时,我发现理解重于记忆。对线性代数,多画图,多思考矩阵变换后的几何效果;对常微分方程,多建模,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定期回顾和总结,整理出自有的知识框架,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