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化学工艺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个人觉得就是考前一个月决定的..准备太早反倒么有太大作用。当然也不是说前面就不用看了,书还是要看的,题也是要做的,只是时间不用花的太多太多.政治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课程,考试的每个题目出来都是有时政依据的,所以同学们在后期的信息搜集能力一定要很强!结合辅导班老师给的信息自己多多准备,嗅觉要敏锐一些,到后期背重点的东西,我们这届的考生算是比较幸运的吧.事情特别多,所以政治一定是要看书的基础上好好把握最后一个月.后期会有很多押题的书,这些自然就是重点了.当然不是只准备这些就完了.自己还是要掌握全面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是从三月份到四月底专攻高数课本,课后习题很重要,把例题和课后习题做好后高数基础就算不错了,当时我没重视课后习题也导致后来练习真题的时候屡屡碰壁。高数资料我用的是李永乐的全书的高数部分,线代和概率论没看教材,概率论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有点难度(大二的概率课没有认真听)但如果学进去了就觉得是最简单的部分。把上面介绍的资料做了三遍之后(买全书的时候附赠了一本配套练习我也做了一遍,这个不做也行)就到了十月底中,从十月中到十二月初专攻真题,我做了将近20年的真题,最好每天一套,看着时间做,一定要训练做题速度,把不会的或者不确定的标出来,最后对照答案批改得出分数,并把不会的题目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对照着之前的资料再复习一遍,所有的真题做完一遍之后然后再做第二遍。注意留着近两年的真题在考试前几天练手,12月之后最好再把之前的基础部分的定义笔记啥的重新记一下,有能力的可以做模拟题,我用的是张宇的最后四套卷,这个难度挺大的。另外,我也买了660题,里面全是选择和填空,但是做了一点儿觉得太难就放弃了,因为实在是没时间,建议11月份之前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做一下,对选择填空帮助很大。着重强调一遍,一定要打好基础,别急着做真题,大纲上要求的知识点必须必须全掌握了,千万别漏掉任何一个,哪怕你觉得不可能考的,这是血的教训。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我从词汇入手,先随机记忆一遍,接着下载了电子版(此时开始接触真实试题的阅读部分),去除那些一看即懂的词汇,其余的汇编成一个小册子,大约每页排布二十行。首日,仅关注每一页的第一个单词,次日则扩展至前两行,如此递增,直至覆盖全篇。一轮后再自底部开始,逆向回顾一次,大致重复两次后,词汇基础就稳固了。英语的重点在于阅读理解和写作,并非忽视其他题型,而是需要集中攻克。处理阅读理解时,通常我会读四遍。第一遍在15到20分钟内完成题目并核对答案,这是解答环节。第二遍,我会逐段详读,记录生词、模糊表达和复杂句式,随后利用词汇工具深入探究每一个知识点,并整理进笔记中,复杂的句子结构拆解、举例说明,也一并记录。我按年份整理,一天处理一篇。这一阶段着重词汇记忆和句型解析。第三遍,我会口译全文,对比原文与参考书籍的翻译,这个步骤快速而高效,主要在脑海中完成,是训练翻译的阶段。第四遍,则是对每个段落的构造、内容和含义进行深度剖析,确定每个问题对应的段落,理清段落间的逻辑联系等。这一步骤针对的是新题型的复习。因此,一篇阅读理解足以涵盖真题的主要题型。每天坚持一篇,积累颇丰。对于写作,避免僵化地套用模板,否则评卷人可能会严厉扣分,建议收集一些饱满有力的句子,构建个人专属的模板。其他题型可分配部分时间进行专门训练。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始终以真题为核心。
考研专业课方面:
化工原理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流体力学、传热学、蒸馏、吸收、干燥等基本单元操作。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计算方法,需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清晰的物理图像理解。例如,对流体动力学,要深入理解伯努利方程的应用,掌握流速、压强、密度之间的关系;对传热学,则需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并能灵活运用傅立叶定律和牛顿冷却定律进行计算。
实践性是化工原理的一大特点。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验相结合,凭实际操作来深化理解。我建议多做一些模拟题和案例分析,如设计一个精馏塔的操作参数,或者计算一个换热器的热负荷,这样既能锻炼计算能力,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也至关重要。化工原理中的各个知识点并非孤立存在,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流体流动与传热过程往往交织在一起,理解这一点帮助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找到切入点。构建自有的知识网络,将每个概念、公式和定律放在合适的位置,有助于快速检索和应用知识。
利用好教材和参考资料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化工原理》(郭永怀版)是我备考的主要参考书,它的例题丰富,解析详细,非常适合自学。我还推荐使用《Levenspiel》这样的英文原著,它们通常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和更丰富的工程实例。
不要忽视团队学习的力量。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激发新的思考角度,也帮助你发现自有的盲点。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帮助巩固记忆,确保知识的长期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