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呢,九月份大纲出来开始复习,我复习政治就是中规中矩的看了一遍大纲,然后刷选择,一千题,风中劲草,什么的,最后就是各种押题卷,因为是文科生,高中政治学的特别好,所以特自信,最后因为时间来不及,就背了肖四,不过分也够用了,觉得有用的就是背框架,脑子里的线要很清楚。
考研数学方面:
8月10日至9月1日:用了近一个月来巩固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体系相当完善,我遵照他的指导详细记下笔记,并努力背诵,这样就能构建出数学的整体架构,了解考试要点和题型。我认为这个框架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它使你能用宏观的角度审视各种题目,避免在繁复的习题中迷失方向,如同在你的思维中嵌入了一张详细的探索地图。每次遇到问题,你可以将其与某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这种训练能显著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必须培养整合知识的习惯,而非让它们零散地存在于脑中,这是建立成熟知识体系的基础。9月1日至10月15日:进入了考研的关键阶段,复习全书是必需的,因为数学考试在上午,所以我也将复习时间安排在上午,每天阅读约20页。遵循的原则包括:1、动手写,避免纸上谈兵;2、尽量独立思考,不要轻易查看答案,即使不会做,自我思考的过程至关重要。在每个问题旁边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关键点;3、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向老师请教。数学其实类似于练习书法,起初可能只是模仿大师之作,掌握表面技巧,但通过反复练习,你会形成独特的风格(数学思维方式),处理新的挑战也能游刃有余。10月16日至11月10日:完成复习全书后,开始了让人倍感压力的660题。尽管全是选择和填空,但每一题都经过精雕细琢,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极其宝贵。这些题目的设计恰到好处,深入探究每道题的核心,尽管实际考试不会这么难,关键是理解思想方法。我大约做了20多天,但有些题后来没再回顾。11月11日至12月20日:从光棍节早晨起,我开始做真题,连续十天每天一套试卷。由于许多题目之前在复习全书时已接触过,因此真题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对完答案,改正错误,反思错误题目的解题思路,当时的成绩通常在120至140分之间,表现稳定。一方面,历年真题相对之前的训练较为简单;另一方面,日常训练心态放松,三个小时的时间总是愉快度过。那时,每天早上醒来最期待的就是做数学真题,那种感觉就像陷入热恋。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一直不算强项,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重视过英语,总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四月份的时候,我已经把考研核心单词背过一遍,单词推荐俞敏洪编著的小红书,以及何凯文的《必考词汇突破全书》,背单词是每天的必修课,开始的时候或许很慢,一天背诵50,慢慢的一天100,200,到后期就很快了,三天就能把核心词汇过一遍。(一定要把容易忘记的单词拿个小本摘抄下来,反复背诵,直到完全记住)不需要把单词书上的所有单词都记住,把核心单词都搞懂就够用了,当然基础好的话就接着往后背。语法推荐何凯文的长难句,。历年真题是最重要的,也是提升成绩的关键,留近两年的真题复习后期做模拟考试,其他的要多做几遍,要把多有的单词长难句搞懂.
考研专业课方面:
管理学概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涵盖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基本职能。在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要注重其在实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例如,计划不仅包括长期战略规划,也涉及日常运营决策;组织结构的选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和效果。
深入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各种管理模式,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制模型等,这些都是基础考点。关注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如权变理论、系统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这些可能在论述题中出现。
再者,管理学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子领域也是重要的复习点。比如,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绩效考核等内容;理解运营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区别,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关键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理解财务报表分析、资本结构决策和投资评估的方法。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一方面,凭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对每个主题有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做笔记和整理思维导图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它们能帮助理清复杂的关系,提高记忆效率。案例分析是非常实用的学习方式,凭分析真实的商业情境,深化理论理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定期自我检测和模拟考试同样重要。找些历年试题或者练习题来做,检验自有的学习进度,找出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