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如果选择在北京应试,实际上政治复习无需投入过多时间,因为北京市的政治得分普遍不高,分数差异也不至于太大。我从暑期开始着手做肖秀荣的一千题,整个暑假我完成了两次练习,并对错误进行了梳理。到了十一月,新版本的一千题上市后,我又购买并再次做了两遍,同样重视了错题的整理工作。最具价值的资料可能是肖秀荣的最后四套模拟卷,我最终将大题部分全部背诵下来,结果在考试中全都命中了。当然,每年都会有反押题的情况出现,这是难以避免的。总的来说,政治复习关键在于后期的全力冲刺,但前期的基础准备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客观题的部分,并不会消耗太多时间。
考研数学方面:
九月起,我回归基础知识,全面复习了教材和复习全书。进入十月,我完成了660题,并重做了暑期训练中遇到的困难与错误题目,以及660题中的错题难题。从十月初开始,我着手历年真题,但并未从头做起,而是从2005年至2016年的试题入手,起初每日一练,后期改为每隔两到三天一套,整个过程大约用了一个月。每个人的进度不同,做题频率可灵活调整,但务必严格把控时间,模拟真实考试环境,答题后认真批改,深入理解错题难题。完成真题后,我转向李永乐的六套冲刺卷和张宇的八套卷,这些卷子难度较大,分数不必过于挂心,关键在于巩固知识和维持手感,非必做项目,真题才是重心。在此期间,我会继续做冲刺卷,同时回顾之前的错题,不断温习660题、真题和模拟卷的错题。十一月以后,我每天投入约四小时在数学上。而八套卷则能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唯有正视现状,才能持续进步。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之前,买了本单词书先没事看看,大概过了一两遍。有一点很重要,没必要强迫自己通过背单词书记住每一个单词,这不现实,也不可能。大部分记住就可以了。然后通过做真题再进行单词的记忆,同时也掌握了单词的出现频率。其实很多考纲词汇在真题中出现次数很少的,记住也没有什么意义。英语仅仅靠单词是完全不够的,包括完形填空,阅读,新题型在内的部分,他还需要你能够把这些单词整合起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自己在英语复习中使用的书是张剑老师的黄皮书,就做了差不多有15年的真题(其余各种名义的模拟题自己是觉得一点用都没有),做了两遍,在做题的过程中,不能单单把做做题,更要复习其中不会的单词,短语以及长难句,最后半个月我才搞得翻译和作文,结果考试时候,自己先写的作文,因为开考前背的东西,希望还能用的上,结果完了做阅读,却始终进不去状态,但是最后结果也还是让自己差不多满意吧。
考研专业课方面:
生物化学是理解生命现象的基础,它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生物学则更深入到基因层面,探讨DNA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这两部分知识互相交织,构成了生命科学的核心。
对生物化学的学习,我认为首先要掌握的是基础知识。比如,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酶的作用机制,代谢途径如糖酵解、TCA循环等。这些知识点虽然繁多,但都有其内在逻辑。凭构建思维导图或者记忆卡片来帮助理解和记忆。理论与实践结合也很重要,尝试做一些实验,直观感受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
至于分子生物学,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RNA剪接等基本概念至关重要。这部分内容相对较抽象,需凭阅读原版教材,看科普视频,甚至模拟实验来深化理解。特别是基因表达调控,理解转录因子、启动子、增强子等如何影响基因活性,是理解许多生物现象的关键。
定期做题和复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历年真题还是模拟试题,都能帮助你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点。理解并能应用知识比单纯更重要。例如,分析一个基因突变如何影响蛋白质功能,或解释一种疾病的生化基础,都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保持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这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动力源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个快速发展且充满未知的领域,每一次深入探索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