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其实政治我是复习的比较晚的。从9.18左右大纲出来,我才开始复习,看精讲精练,同时边做1000题。1000题比较好,但题目有点老。因为花了很多时间在专业课上,所以,政治每天看一点点。一直到10月中旬精讲精练还没看完。时间来不及,就连忙将精讲精练扫尾。之后就是做模拟题的选择题。肖秀荣老师的8套4套,还有5年真题(真题其实很有用)。做完这些题后,再把1000题错题看了一遍,上面那些模拟题错题也看一遍。在做题的时候,不熟悉的和错的都在书上划下来。这时,就可以再看一遍精讲精练(形成知识框架)。这样,选择题基本上复习的比较好了。然后仔细分析5年真题的分析题,再看看那些模拟题的分析题,其实规律还是很明显的。基本上那些章节的哪些内容会出分析题都能够比较容易的看出来。最后把肖秀荣的核心冲刺考点背诵拿来背。之后专门背4套卷的分析题。考前还搜集了一些资料。
考研数学方面:
研读了两遍数学教科书,并且对照考研数学的要求,着重练习了基础习题。在完成课本学习后,我开始了复习全书的学习,大约重复了三到四次,主要集中在基础题目上,因此进度较快。660题我刷了两遍,尽管其中有些难题,但整体而言,它对知识体系和题型的归纳非常出色,多次练习对提升数学水平大有裨益。大约在10月,我开始了专项强化训练,同时做笔记,并逐步接触真题。我个人推荐使用两个笔记本,一个用于梳理知识点和常见的考试题型,另一个专门记录错题。说实话,我没能坚持整理错题,但我确实详尽地整理了知识点,后来这些笔记几乎成为了我的主要参考资料,几乎所有做过的题目都可以从中找到对应总结,这个过程虽耗时,但欣慰的是,这份努力与成果是成正比的。
考研英语方面:
在一战期间,我对英语作文的投入不足,但在二战时,我深感其重要性,于是提早开始每日研读汪江涛的高分写作,并积累了大约15篇大作文和20篇小作文的背诵材料。同时,我也动手练习了几篇文章,避免依赖万能模板,而是自备了一些句子结构、框架和精彩语句。考试时,我能保持冷静,将所学自如运用。我认为,大量背诵是必要的,关键是要熟悉并能灵活应用,这样无论面对何种主题,都能游刃有余。
对于阅读部分,连续两年我都坚持使用丁晓钟的超精解,二战期间也参考了何凯文的方法,但我仍然认为丁晓钟的解析最为深刻,有助于构建思维模式,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我反复研习英语真题至少六遍,没有涉及任何模拟题,全心全意挖掘真题的精髓,到最后甚至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考试时我并未感到紧张,反而十分从容地完成了所有题目。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明白,普通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它涵盖了原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化学反应动力学、酸碱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等多个基础模块。在复习时,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例如,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规律,这对预测和解释化学反应有关键的作用。要深入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这将帮助理解和分析许多实际的环境问题。
实验部分也不能忽视。实验技能是化学知识的重要实践应用,江苏大学的普通化学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平时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尽可能地去实验室动手操作,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再者,对酸碱理论和氧化还原反应,这两部分的知识点复杂且相互关联,需深度理解和记忆。比如,质子酸碱理论和路易斯酸碱理论的区别,以及如何按电极电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等,都是考试常考点。凭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这部分知识是非常有效的。
解题技巧也是备考的关键。化学计算题目通常需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精准的计算,训练自己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利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平衡常数的计算等,这些都是提升解题效率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