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地质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参考用书:大纲解析,风中劲草,肖秀荣全套(精讲精练,1000题,八套卷,四套卷),蒋中挺(四套卷,800题)。前期政治多浏览新闻,有下软件,学习中国,紧跟习大大的足迹、思路,暑假跟着肖秀荣知识点精讲精练和1000题,第一遍做1000题没有做笔记,根据解析分册将答案划出背诵,第二遍仍做错的就做了笔记。风中劲草背了两遍,后期就是背肖八,肖四,蒋五的模拟题大题。政治选择题重点对待的毛泽东的著作,针对马原,有梳理框架,将各个原理、方法论放在相应的范畴里。政治的历年真题主要看了选择题,十一月份开始限定时间做成套的真题,主要把握做题节奏和思路。
考研数学方面:
从备考初期我就着手学习数学,毕竟它在所有科目中占据首要地位。起初我没有直接看书,而是反复做了课后习题大概三次(后来发现这些题目都是经典之作)。高等数学部分,我依赖于复习全书,直到大约十月底,我才转向真题训练。我做了几套真题,感觉除了2016年那份较为困难之外,其他都不算太难,所以就没有过于深入研究。接下来就是模拟试题阶段,包括400题、八套卷、四套卷以及李永乐的模拟题集。我都一一尝试,这个过程让我备受挫折,能在真题中取得140分,在模拟题中拿到120分已属不易。然而,模拟题的价值在于其命题思路,因为说不定考试时就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分数反倒是其次的考虑。如果给这些模拟题做个排名,我会说李林的最好(可惜我没来得及做),其次是李永乐的,接着是四套卷和八套卷,最后是400题。总体来说,我觉得400题的质量不太理想。但我推荐大家尽量抽时间多做一些数学题,真题不需要做很多遍,重点是要多次回顾错题。模拟题可能包含未来的考题,因此不容忽视。数学的学习关键就是大量做题!初期我建议使用复习全书,这本书多读几遍,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从孩童时期到大学阶段,我始终未曾给予它足够的关注和热情。在四月时,我已经完成了考研必备词汇的第一轮记忆。推荐使用俞敏洪的小红书和何凯文的《必考词汇突破全书》来记单词,每日坚持这项基本功。起初,可能进度较慢,比如每天50个,逐渐增加至100或200个,到了后期速度自然会加快,大约三日就能重温一遍核心词汇。对于那些易忘的词,建议用小本子摘录并反复熟记,直至彻底掌握。不必强迫自己记住书中的每一个单词,吃透核心词汇就足够了,如果你的基础扎实,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历年的真实试题至关重要,它是提高分数的关键。留出最近两年的题目用于后期模拟测试,其余的应多做几遍,务必理解每个单词和复杂句子的含义。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地球化学这个科目,需理解其核心概念,它主要研究地球系统中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与地壳形成演化的关系。基础理论部分,如元素周期表、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岩石的化学成分等,都是必考的内容。这部分需扎实记忆,并能灵活应用。例如,掌握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能够帮助理解和解释地球内部的各种化学反应。
地球化学的过程和机制是另一个重要的复习点。这包括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如板块构造理论、地幔对流、地壳循环等。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环境地球化学,比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知识,也是考试的热点。
再者,实验地球化学不容忽视。实验室技能,如样品采集和处理、同位素测定、元素分析等,不仅会出现在理论题中,也可能成为实际操作题的一部分。尽可能多地实践,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及步骤是非常关键的。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凭阅读教科书和相关文献,理解每个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和科学原理。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难度,这样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度。小组讨论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凭与同学交流,碰撞出新的思考角度,深化理解。
在复习过程中,保持好的心态同样重要。定期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自己,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