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政治复习于10月1日按时启动,首先通读了一遍政治教材,但未做习题。完成初次阅读后,我紧接着开始了肖秀荣的1000题练习,每完成一个小节便核对答案,并对错误的部分做出标记。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习题集的答案直接位于题目下方,既有便利之处也有弊端,我个人推荐在首次尝试时用一张纸遮住,认真理解错误题目的注释。到了12月,我发现很多内容又模糊不清了,于是再次重温了一遍红宝书,并重新梳理了1000题,这样的节奏几乎占据了整个12月。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底子好,所以可能不能给出零基础的建议。但有一点我要额外提一下,对于做过真题后的错题,反复看,不要背答案,好好理解,直到自己能独立完成做对,甚至看见题就能想起每一步的做法为止。(数学做题一定要动笔,犯懒数学会让你在实战时输的很惨)数学就是跟着全书走,天天看,一边做一边看。刚开始感觉自己基础不好的可以下载一份考试大纲,有重点的看看课本做做课后题,然后再上手全书。暑假后逐步做卷子,我先做的模拟卷,双李的,都做过。模拟卷的难度远大于真题,很多套路已经掌握了,做完模拟就做真题,基本都可以做出来,当然有些题还是需要积累。刚开始你会觉得这数学怎么方法这么多,但后来你就觉得做法就那几种,掌握了也没啥。考研的历时很久,4,5月开始学数学英语就好,踏踏实实学,完全学的来。感觉全书比较散,知识点全面但是不够系统,你看一遍基本记不大住啥。
考研英语方面:
自大学二年级起,我就投身于英语学习,主要方法是研习词汇和真题。记忆词汇需要巧妙的方法,若一本书难以适应,不妨尝试其他书籍;往往在反复的记忆中,刚背过的词转眼就忘,甚至学到第五个时,第一个单词已模糊不清。这种情况常使许多同学感到挫败,选择放弃,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我们的大脑并非电脑,无法瞬间存储所有信息。然而,作为过来人,我要告诉你们,不必过于忧虑能否牢记,每天专心记忆3到5个单元,持之以恒,自然能铭记于心。未经此过程的人或许对此难以置信。当然,不能忽视记忆的效果,当下记不住,日后更难回想起。因此,有些人因收效甚微而逐渐失去信心,渐渐对英语产生恐惧。词汇不熟悉导致阅读速度缓慢,阅读慢又影响技巧运用,最终结果可能是偶然答对多题而短暂欣喜,或频繁出错后懊悔未背单词。这样的恶性循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在考场上,阅读仍只能靠运气。那么,如何应对呢?首先,面对单词。初期阶段,每日攻克10个单元,无需强求记住,只需大致了解其形态,让每个单词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一周结束后,务必克服对单词的恐惧感,要时刻提醒自己已整体浏览过一遍,每个单词都有所接触,无须害怕。接着进入正式的词汇记忆阶段,每天大声朗读3-5个单元,尽全力去记忆。即使暂时记不住也不要焦虑,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它们已悄然印在脑海里,相信我的话。
考研专业课方面:
火箭发动机原理是一门深度探索火箭动力系统核心理论的课程,它涵盖了热力学、流体力学、燃烧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你需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是分析火箭推进过程能量转换的基础。对第二定律的理解,尤其是熵增原理,将在理解火箭效率和性能限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流体力学的知识是火箭发动机设计的关键。要熟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了解流动特性如马赫数、压力、温度的关系,并能运用伯努利定理进行流动分析。火箭喷管的设计和性能计算也是考试的重点,需深入理解亚声速、跨声速、超声速流动特性及其转变。
再者,燃烧学是火箭发动机的心脏。理解燃料的燃烧特性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包括燃烧速率、火焰传播速度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发动机的性能。燃烧室内的湍流燃烧模型和混合比控制也是需关注的部分。
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课本,我还推荐参考一些经典的火箭工程书籍,比如《Rocket Propulsion Elements》。凭做习题,模拟实际问题来深化理解。利用网络资源,如NASA的技术报告,获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案例。
实践操作同样重要。有机会,尝试参与实验室的工作,或者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火箭发动机性能模拟,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团队讨论和教授的答疑环节,也是深化理解、解决困惑的好途径。
复习阶段,建议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将所有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这样不仅提高记忆效率,也有助于在考试中迅速定位问题,找到解答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