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篇政治我感觉完全可以从选择题和大题两个角度去准备。第一,基本只准备选择题就可以,至于原因大家看完了大题的准备方法就明白了。建议政治5、6月份开始较好,我一直坚持认为各门课都开始复习的越早越好。可以培养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来,对考研政治有一点认识。然后开始大量做选择题,把肖秀荣1000题、蒋中挺的800题都做了,错题反映出的模糊的知识点记在旁边然后反复复习直到背过这个知识点。做完这些之后基础基本就不错了。个人感觉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蒋中挺的真题预测百分百不错。
考研数学方面:
8月10日至9月1日:用了近一个月来巩固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体系相当完善,我遵照他的指导详细记下笔记,并努力背诵,这样就能构建出数学的整体架构,了解考试要点和题型。我认为这个框架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它使你能用宏观的角度审视各种题目,避免在繁复的习题中迷失方向,如同在你的思维中嵌入了一张详细的探索地图。每次遇到问题,你可以将其与某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这种训练能显著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必须培养整合知识的习惯,而非让它们零散地存在于脑中,这是建立成熟知识体系的基础。9月1日至10月15日:进入了考研的关键阶段,复习全书是必需的,因为数学考试在上午,所以我也将复习时间安排在上午,每天阅读约20页。遵循的原则包括:1、动手写,避免纸上谈兵;2、尽量独立思考,不要轻易查看答案,即使不会做,自我思考的过程至关重要。在每个问题旁边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关键点;3、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向老师请教。数学其实类似于练习书法,起初可能只是模仿大师之作,掌握表面技巧,但通过反复练习,你会形成独特的风格(数学思维方式),处理新的挑战也能游刃有余。10月16日至11月10日:完成复习全书后,开始了让人倍感压力的660题。尽管全是选择和填空,但每一题都经过精雕细琢,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极其宝贵。这些题目的设计恰到好处,深入探究每道题的核心,尽管实际考试不会这么难,关键是理解思想方法。我大约做了20多天,但有些题后来没再回顾。11月11日至12月20日:从光棍节早晨起,我开始做真题,连续十天每天一套试卷。由于许多题目之前在复习全书时已接触过,因此真题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对完答案,改正错误,反思错误题目的解题思路,当时的成绩通常在120至140分之间,表现稳定。一方面,历年真题相对之前的训练较为简单;另一方面,日常训练心态放松,三个小时的时间总是愉快度过。那时,每天早上醒来最期待的就是做数学真题,那种感觉就像陷入热恋。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开始用真题。我起初不做其他,只做真题阅读,阅读四篇一起做,一个半小时做完对答案。新题型、作文、翻译、完型根据时间安排,在9月底之前完成强化。作文书推荐王江涛,新题型和完型自己做题体会,再有老师给讲讲,也就差不多了。主攻还是英语的阅读理解2007-2019年真题,做法与前面相同,只不过这阶段得学得仔细点,做题时间要注意了,不能太长,尽量不要让单词成为障碍,每一篇真题都要好好做,不认识的真题单词要认真背,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试着翻译真题,试着把真题做两遍。单词是英语的最基础的部分,这个需要隔一段时间复习一下。还有要牢记的单词是那些历年真题中常出现的单词,最好在做真题的时候自制一个单词本,将单词分类,最好按频率来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结构力学涉及到许多基础概念,如力矩、剪力、弯矩、轴力等,这些都是分析结构稳定性、强度和刚度的基础。每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含义,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概念是学好结构力学的第一步。
深入理解并熟练应用力学原理。例如,静定与超静定结构的概念,梁、桁架、拱的受力分析,以及能量法、影响线、动力稳定性的分析等。这些都需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巩固和深化理解。做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答案,更要思考解题思路,明白为何这样解答,这样真正吸收知识。
再者,结构力学中的计算部分,如弯矩图、剪力图的绘制,需熟练掌握。这需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细心。对复杂的结构,尝试分段处理,逐步构建完整的图形。熟悉并能灵活使用各种结构力学软件,如SAP2000、ANSYS等,大大提高分析效率。
实验教学也不能忽视。西南交大的实验室设施齐全,提供了好的实践环境。凭亲手操作模型试验,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很重要。结构力学的问题往往复杂多样,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与同学一起探讨,激发新的思维火花,帮助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