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10月底开始看大纲,但是看了一遍后觉得啥都没记住,后来就放弃了。然后一直听老师讲课,做做笔记什么的,大概11月底,开始重新看大纲,当然只看哲学那部分,因为这块最难需要理解。基本上考前两周才开始背诵。当时买了肖秀荣的背诵版和最后4套题。狂背了两周,把肖的东西背了4~5遍,大家一定要记得这个时候其他科目基本已经定型,但是政治提升的空间很大。最后情况还算乐观,楼主政治考的还可以,还算满意,因为自己在政治上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付出了很多。
考研数学方面:
日常练习时应提升效率,避免拖延,尝试设定时间限制来训练自己在高压力下的思维能力,因为这正是考试的真实场景。不少同学长时间自学后,容易忘记考试的实际感受,导致真正上考场时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因此,在平日练习中需以考试的标准要求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提高解题速度。我个人使用了二李的复习全书,发现其中的知识点详尽,配套习题也非常经典。七、八月份完成了第一遍,当时有些困惑,但随后我一直反复研读这本书,到十二月已经做了大约四遍。每完成一章,我都习惯性地梳理思路和解题策略(这是非常关键的)。我认为数学学习重在理解,不必追求数量庞大的练习册。另外,借鉴了一些学习技巧,我在考前尝试了400题,以熟悉考研题型并控制答题时间。个人认为400题难度高于真题,且其前面几套可能比后面几套更难,所以如果刚开始做成绩不佳,大家千万不要惊慌。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投入精力相对较少的科目,这并非出于我精通英语,实际上我的英文水平只能算是普通。我认为英语的进步关键在于日常的积淀,短期提升的效果不太明显,因此回报率相对较低。并非说英语基础薄弱就意味着考研英语成绩不佳,只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磨砺。在九月之前,我仅完成了张剑150篇的一小部分,还尝试背诵了绿皮书,但发现效率低下,遗忘了很多内容,而且许多背过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并未出现,所以我便停止了这种做法。从九月到考试前一天,我只专心地做了一遍历年真题。起初,我在做题时错误颇多,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发现每套题的风格都有相似之处,掌握了其规律后,情况便有所改善,后期阅读部分大致会出错四题左右。多做真题确实很有帮助,但我只做了一遍是因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过大,几乎用了一天一半的时间来钻研专业课,无暇兼顾英语。所以,对于英语学习,初期应尽可能多地分配时间。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朱伟的恋练有词,以缓解背单词的单调感。到了后期准备作文时,可以储备一两个通用的例子,以适应不同品质的要求。记住单词不必花费过多时间,感觉这样效率不高,建议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浏览一下,特别是那些常出现在真题中的词汇。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材料科学基础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凝固、塑性变形等,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初学者,一定要耐心地去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比如晶体的晶格结构、位错理论等,这些都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
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材料科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尽量参与实验操作,凭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例如,凭观察实际的金属或陶瓷样品,你更好地理解不同晶体结构的区别,或者凭模拟扩散过程,理解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
再者,定期复习和做题。材料科学基础的公式多且复杂,需反复练习熟练运用。我建议每周都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把一周所学的知识整理一遍,配合适量的习题来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对难题,不仅要找出解题思路,还要理解为何这样解答,这样真正吸收并转化为自有的知识。
关注最新科研动态。材料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不断更新的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帮助拓宽视野,启发思考。阅读一些权威期刊的文章,了解前沿研究,这将对深度学习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