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8月中旬我启动了政治复习计划,主要是为了逃避枯燥的阅读,期望通过老师的讲解增添学习的乐趣。起初,我采用的方法是一天阅读一章《精讲精练》,紧接着完成相应的一章《命题人1000题》,并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以强化记忆。那时我在《精讲精练》上做了大量标注,不过后来几乎没再回顾。国庆假期结束时,我已经完整地过了一遍政治内容,然后倒序开始做《命题人讲真题》,专注在选择题上,并了解大题的出题模式,特别是对马原部分,需要理解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材料。接着我开始了第二次刷《1000题》,集中精力于重要章节,并开始阅读《风中劲草》。拿到《肖八》后,我首先做选择题,如果时间允许,也会浏览一下大题。同时,《形势与政策》也成为我的关注点。到了后期,我会利用用餐和午休的时间重温之前做错的选择题。最后阶段,我拿到了《肖四》,全力以赴地做选择题,拼命背诵大题。
考研数学方面:
从五月初直至八月末,我大约投入了三个月的时间来阅读。每读完一章,我会亲自尝试证明其中的所有定理,独立整理笔记,并且在不参考答案的情况下完成例题。对于课后习题,我先自行解答,再核对答案。遇到难题、忘记解法的题目或感到生疏的问题,我会用不同记号标注,以便日后复习时重点攻克。通过这样的过程,我的基础知识得到了稳固。
考研英语方面:
从四月直至暑假前夕,我每天都坚持做一篇张剑的《阅读150篇(基础版)》黄皮书。在此期间,重要的是别过于在意正确率,目前做阅读的目标是为了形成英语阅读习惯和培养语感,内容比答案更为关键。有人可能会问,在读这些文章时是否应该记住陌生的单词呢?这个问题因个人情况而异,如果你觉得时间允许,记单词当然有益;如果觉得已经有足够的词汇书要处理,不记也无妨。完成《150篇》后,暑假来临,我开始着手97年至04年的真题阅读,依旧是张剑的黄皮真题集。至于每天做多少篇,我认为都可以,我个人选择每天一篇。在做真题时,要注意收集不认识的单词,并结合后面的解析来剖析段落、研究问题、理解复杂句子,甚至全文翻译。尽管97至04年的题目风格与近几年有所不同,但接触一下仍然很有益。暑假结束后,我进入了05年至今的真题训练阶段,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题目的参考价值逐年提升。这个阶段的训练和暑假时期相似,依旧需要记忆新词、分析问题和段落、处理长难句。每个人应对真题的方法不尽相同,有些同学会选择每天攻克一年的阅读部分,标记新词、研究长难句,第二遍分析文章,第三遍分析题目,如此反复多次。这种方法似乎很普遍,也是主流之一。然而,我的做法略有不同,我只做了一遍,对于一些较难的文章,我会再做一遍。我每天只做一篇阅读,当天就会标记单词、长难句,分析文章和题目,以及翻译全文。因此,我的复习策略可能稍显非主流,师弟师妹们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我这个人可能比较倾向于深入钻研,无论是政治大纲还是英语阅读,我都仔细研读,认真思考,所以在做题速度上相对较慢,以至于没时间做第二遍。每个人都应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效工具,形成独特的解题和阅读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对了,别一次性做完所有真题,记得保留最近三年的,考试前半个月用来模拟实战。李剑的《考研英语词汇真经》我看了六遍。前三遍通读,第四遍只看单词,第五遍和第六遍只看例句。我认为这本书归纳得相当好。
考研专业课方面:
“纺织材料学”是一门深入研究纤维、纱线、织物等纺织品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的内容广泛,包括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纱线结构与性能、织物的力学性能、染整工艺等多个方面。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凭这门课程的关键。
对纤维部分,你需了解各种天然纤维(如棉、麻、丝)和人造纤维(如涤纶、锦纶)的特性,以及它们的加工方式和用途。纤维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有很大影响,比如纤维的长度、细度、形态都会直接影响其强度、吸湿性、耐磨性等。
纱线部分,重点关注纱线的结构类型(如环锭纺、气流纺)、纱线的质量指标(如条干均匀度、捻度)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最终的织物性能。纱线的形成过程——从纤维到纱线的转变,也是重要的理论知识。
至于织物,需理解不同的组织结构(如平纹、斜纹、缎纹)以及它们对织物外观和性能的影响。织物的力学性能,如拉伸、撕裂、顶破等,需结合实验进行理解。染整工艺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它是决定织物色泽、手感、耐久性的重要环节。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把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点梳理出来,形成自有的笔记。理论联系实际,多做实验,凭观察和操作来深化理解。再者,多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的出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定期复习,巩固记忆,尤其对复杂的概念和公式要反复推敲。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要害怕,向老师教,或者和同学讨论,这样既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保持好的心态,自己,坚持到底,你会发现每一个难点都有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