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科目,我觉得还算满意,考完后我核对了选择题答案。我想强调的是,在考研过程中,除非最后一科结束,否则别轻易放弃。即使平时做题正确率不高,甚至会让你自信心受挫,但也要偶尔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果我已经在平时把不懂的部分都错误地练习过了,考试时理解模糊的知识点应该就能迎刃而解了。我一直这样安慰自己,以保持心态平衡。大约从十月开始,我购买了政治复习资料,并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一遍,同时结合1000题进行练习。然而,我没有完成全部的1000题,但我深信它们对检验和巩固知识非常有用。
我一直相信题海战术并非万能,因此在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时,我不盲目刷题。原计划再读一次红宝书,但由于时间紧迫且内容详尽,我转向了风中劲草。记不清具体重复了多少次,反正是反复研习直到考试前一天。期间,遇到选择题涉及的具体知识点,我会查阅红宝书(如五套卷和四套卷)。此外,尽管历年真题的考点可能不再重现,但我建议利用真题选择题来揣测命题者的思路,识别设陷的答案,以免在后续试题中重蹈覆辙。对于考研政治,我觉得考生相当幸运,因为有蒋中挺老师和肖秀荣老师这样的名师预测题目。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三月至四月底,我集中精力研读高数教材,课后习题是关键环节,完成例题与习题能奠定坚实的高数基础。起初,我忽视了课后习题,这让我在后续实践真题时频频受挫。我选用的是李永乐全书中的高数章节,对于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则直接采用李永乐的线代讲义及王式安的概率讲义,这样的学习方法成效显著。一开始接触概率论时,由于大二时未曾专心听讲,感到有些困难,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发现它是相对简单的。我先看了张宇的概率论,却觉得内容不够精炼,难以理解。于是,我反复研读推荐的资料三次(还包括一本随全书赠送的配套练习,这也做了一遍,不过不做也无妨),直到十月末。接下来,从十月中旬至十二月初,我专注于历年真题,完成了近二十年的试题,尽量保持每日一练,严格控制时间,标记出不确定或不会的题目,然后对照答案评分,回顾相关知识。所有真题至少过一遍,再重复一次。最近两年的真题应保留,在考前几日作为模拟。十二月以后,重温基础知识的定义笔记等,有条件的话,可尝试张宇的最后四套卷,其难度较高。此外,我购买了660题,专练选择和填空,但由于时间紧迫,只做了一些便放弃,建议十一月前有余裕的同学可以试试,这对选择和填空题有很大帮助。再次提醒,务必扎实基础,切勿急于做真题,大纲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掌握,无论你认为是否可能考到,这是经验之谈。
考研英语方面:
很多人担心自己四六级没有通过,考研英语会不会有问题。说真的,考研英语和四六级不是一个级别,但是有些学校会要求四六级通过。我英语开始的很早,最先开始背单词,练习长难句都很早,所以我的英语基础很好,最后为其他科省了很多时间。你要知道,英语一定是积累的过程,坚持就会有回报。注意:刷题时,先提高质量,再提升速度,“质”比“量”更重要。
考研专业课方面:
“纺织材料学”是一门深入研究纤维、纱线、织物等纺织品基本性质及其加工原理的学科。它涵盖了纤维科学、纱线结构、织物构造等多个领域,要求对各种纺织原料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纤维科学部分,你需掌握各种天然纤维(如棉、麻、丝)和化学纤维(如涤纶、尼龙、氨纶)的基本特性,包括它们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加工特性。这部分内容繁多,建议凭制作思维导图或笔记来整理和记忆。
纱线结构的学习则要理解纱线的形成过程,如环锭纺、气流纺等不同纺纱方式的特点,以及纱线的物理指标如细度、强度、均匀性等对其性能的影响。对纱线的检测方法也要有所了解,比如条干不匀率测试等。
织物构造部分,你需理解经纬密度、组织结构(平纹、斜纹、缎纹)、织物厚度等参数如何影响织物的性能。织物的后整理工艺,如染色、印花、整理等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尽可能多地接触实物样本,观察其微观结构,亲手做实验,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知识。利用图书馆资源,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行业报告,你对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有所了解。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生阶段非常看重的。在复习过程中,尝试解决一些案例题,例如分析特定纤维为何适合用于某种用途,或者解释某一织物性能优良的原因,这将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