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第二轮复习就到了十一月了,这段时间主要是做历年真题。用的材料是肖秀荣的《命题人讲真题》。我做完了选择题,主观题没有时间做,但是也会思考一下,写一下思路。我觉得有必要自己尝试写完整的主观题答案,因为想跟实际写出来是不一样的。在这段时间我还买了肖秀荣的《考点预测背诵版》和《形势与政策》,前者感觉作用不是特别大,后者还是要看一看的。肖秀荣教授也会在自己的公众号更新新的时事,直到12月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可能考的。第一点要说的是大家千万别太相信所谓的押题,把所有的宝都压在上面。临近考前,基本上大多数的人都在背肖四(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每天晚上图书馆外面都是站了一排排的同学在那背,场面可谓壮观),但我认为肖四真正的作用是让你答主观题时能有话说,背一背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千万别抱着押题的心态去背,认为背了肖四一切就OK了。
考研数学方面:
我在复习过程中也曾经遇到一个误区,就是所谓一本复习全书需要重复刷很多遍(一般4遍以上)才能拿到高分。然而实际上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一本辅导讲义确实需要反复学习,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辅导讲义来学习各类解题的思路与技巧,而不是所谓的刷够次数就得到高分(也就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这个问题必须要和大家强调
考研英语方面:
我已经使用手机应用背诵过两轮考研词汇,但我个人倾向于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量,这种方法有助于我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词义,记忆也更为牢固。起初,我试过研读张剑的150篇文章,但他的解题方法并未能让我信服,于是我决定放弃这本书。确定专业方向后,大约在九月份,我开始专注于真题训练,系统地完成了2005年至2015年的历年真题,并对每一部分都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我认为,真题与实际考试最为贴近,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不为过,因为它们能真实反映考场上的题型风格。理解和把握真题的特点对答题大有裨益。十二月时,我购买了一本小黄书来准备作文。遗憾的是,这是我考研英语备考中的最大失误...最后,我的作文水平并不理想...在钻研真题的同时,务必要多加练习写作,别重蹈我的覆辙。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了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凝固、塑性变形、断裂与疲劳等多个重要模块。每个部分都需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例如,晶体结构的理解是基础,它涉及到原子排列方式、晶格参数计算等,理解这些帮助理解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图则是材料科学的核心,理解不同成分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对预测材料性能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论结合实验非常有效。比如,在学习扩散理论时,配合做一些模拟实验,凭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扩散过程的理解。同样,凭观察和分析真实的金属或陶瓷样品,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显微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考试的重点。在复习中,我经常尝试解决一些开放性的案例题,如设计一个特定条件下的合金系统或者解释材料失效的原因。这种实践性的训练不仅提升解题技巧,还能帮助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持续的复习和总结也非常重要。我习惯定期回顾笔记,梳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每次复习都是一次深化理解的过程,不仅仅是机械的记忆。
不要忽视教材和参考书的价值。像Callister的《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这样的经典教材,不仅覆盖了广泛的内容,讲解深入浅出,是理解和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