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提及政治,如今回忆起来满是感慨,当初学习的过程让楼主倍感煎熬,最终只是勉强过关。九月下旬才开始复习,初次阅读(红宝书)相当草率,就像浏览目录一般,结合(肖)1000题刷题。然而,这种做法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由于投入了大量时间却没有深入理解,导致效率低下,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增加的压力和焦虑,这无疑是楼主所有课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因此,建议大家首次复习时务必认真对待,切勿敷衍了事,后期的时间极其宝贵。尽早打牢政治的客观题基础,深刻理解概念,大题部分通常依赖于背诵模拟试题,楼主选择了背诵肖四。当考试中遇到大题的那一刻,之前几乎崩溃的心情在选择题环节之后得到了平复。
考研数学方面:
我对数学有着深厚的兴趣,总感觉自己有许多想法要表达。尽管我在大学攻读的是一门工程学位,但我的专业领域更偏向于艺术。然而,即便如此,我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电路理论等科目成绩都轻松超过了90分,这让我深信即使没有深入研究,我也具备一定的基础。早在三月,我就已经开始自学数学,初期我依靠李永乐的全套资料并结合教科书,逐渐理解了许多概念。接着,我一直钻研李永乐的全解书籍直到五月,那时我已经觉得自己掌握了不少知识。六月到七月间,我完成了李永乐全书的所有习题。在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还亲手整理了一本笔记,不仅排版整洁,还抄写了重要内容,并对难以理解的部分反复研读全解书以加深理解。九月起,我开始动手做李永乐全书的题目,不再是仅仅阅读,而是力求亲自解答。即使一开始只能正确完成70%,我并不急于求成,转而开始接触真题,因为我意识到是练习量不足导致我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进入十月,我开始专注于真题演练,使用张宇的真题大全解。起初,我按知识点逐步攻克,进度较慢但大部分都能解决。之后,我改为按套卷形式进行,此时我能确保选择题和填空题最多只错一题,且答题速度明显提升。不过,在这段时间,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够计算出大题的答案,尤其是极限等题目,但在书写解题步骤上有所欠缺。于是,在十月至十二月的三个月里,我持续通过真题训练和参考个人笔记,同时整理错题,这样的复习策略已足以使我准备充分。
考研英语方面:
自七月底起,我每日清晨必去图书馆先投入半小时背诵单词,依据清单逐个击破。七八月间,每日平均消化两至三个清单,若遇到陌生词汇量较少的情况,我会选择多学习一些。初期阶段的重点在于巩固基础,因此勤奋背词至关重要,这样后续做真题时能更流畅,尤其是那些常考词汇,必须熟记于心,因为它们常常在试题中反复出现。与此同时,八月中旬起,我开始着手做历年真题,每周坚持两套。真题无疑是提升英语分数的关键,整个备考期间,至少要完整做三遍,并且对答案解析要仔细研读,其中对复杂长句的剖析及额外知识点的拓展最好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温习。我的英语作文复习启动得相对较晚,直到十月中旬才开始。起初是背了又忘,反反复复,过程颇为煎熬。背完后我会尝试默写,再找不同题目自行练习写作。随着练习的增多,我逐渐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语句和模板,考试时就能灵活运用,切忌全文依赖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有机化学这门科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有机化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各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反应。比如,要深入理解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的命名规则;了解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等官能团的特性及反应机理。这些基础知识是构建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掌握各种有机反应类型并能灵活应用。例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每种反应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条件,需凭大量习题来熟练掌握。对各个反应中的立体化学问题,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的理解也不能忽视。
再者,实验技能也是考核的一部分。实验室操作技巧,如如何进行蒸馏、萃取、结晶等基本操作,以及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这些都是需实践和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实质。
学习方法上,我个人建议采用“阅读-笔记-练习-反思”的循环模式。先通读教材,做笔记整理知识点,凭做习题来检验理解和记忆,反思错误,查漏补缺。利用好参考书和网络资源,如科普书籍、学术论文、在线课程等,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定期复习也很重要。有机化学的知识点繁多,不常温习容易遗忘。我通常会制定复习计划,每周至少回顾一次本周所学,每月做一次全面的复习,确保知识的巩固。
在备考过程中,遇到难题或困惑是常态,这时,不要害怕寻求帮助。与同学讨论,向老师教,甚至参加一些线上论坛交流,你会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