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这个科目我花的时间与精力应该是最少的。用的书就是红宝书,风中劲草背诵核心考点,然后肖秀荣1000题,最后买了肖四肖八和任四的冲刺卷。政治资料不求多,因为你真的没有时间看那么多东西,其实任何一科都是这样,能把自己手中的资料吃透就已经很好了。时间安排大概就是九月到十月中旬,过第一遍。我是每天看一章红宝书(遇到后面思修史纲相对简单的章节可以一天两章)然后再做对应的肖1000,只用做选择题就好。做完就对答案,把错误知识点找出来做好记号。记得做在肖1000书上的时候用铅笔,方便再做第二遍。接下来按照同样的速度再刷一遍肖1000,风中劲草出版后就买来看了,风中劲草我过了两遍。接下来就是买冲刺卷和时政热点,冲刺卷主要就是背大题。考试会遇到与自己背过相似的大题的话就可以开始默写背诵内容了,其余的题根据材料和自己背的任意驰骋就好...说实话我觉得政治这个科目的投入的性价比不高~大家踏实练两遍肖1000,最后背好冲刺卷,不用对于政治太焦虑~
考研英语方面:
在寒假之前,我一直专注于研习何凯文的1575,遇到生词便查阅含义,并记录于笔记本中。寒假过后直至三月底,我转而学习朱伟的恋练有词。进入三月,我开始每日早晨记忆单词,然后整个白天直至晚上都专心攻读专业课程。五月起,我的日程调整为早晨背单词,下午则致力于考研真题,特别是阅读理解。起初面对高错误率,如每五道题仅能答对一至两道,这让我颇感挫败。这时,我改用张剑的黄皮书来刷题和背单词。书中英文原文与中文翻译并列,我会对照中文标注原文中的词汇,并着重记忆每篇文章后面的注解。第一轮真题练习在暑期开学前告一段落。我没有深入探究错误的根源,认为问题主要出在词汇不熟、句子理解困难上。因此,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熟悉真题,积累词汇和表达。
暑假期间开始了第二轮真题训练,得益于前期的积累,这次的表现有所提升,每篇阅读的错误数量减少了,最少错两题,最多错三题。看到自己的进步,我更加坚定了从真题中学习单词和短语的决心。七月中旬,第二轮结束,九月至十月进行了第三轮,这一次我开始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探索出题模式,但仍没有着手整理错题和单词,只是持续记忆单词及阅读原文。到了十一月,我每天下午按照考试的标准,完成至少四篇阅读并改正错误,同时记录那些还不熟悉的单词。次日早晨,我会先回顾前一天整理的内容,下午则继续做题和整理。十二月,阅读理解的训练并未松懈,我还加大了对作文的投入,研究历年真题的作文,并尝试自己写作。由于素材匮乏,我购买了作文预测书,参考何凯文的英语作文冲刺讲义,大约写了十篇左右,然后重点背诵。此刻,我集中精力记忆自己笔记上整理的重点单词和短语。其实,我并没有做很多模拟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地球科学基础,这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知识体系,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关键在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系统的运作机制。我会建议你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系统性地去学习。理解板块构造理论,深入探讨地壳运动、地表形态变化和地球内部结构。对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也要有清晰的认识。理论知识的理解需配合实际案例分析,比如凭阅读研究报告或实地考察,增强应用能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这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矿物的形成、性质、分类以及它们与地球历史的关系。你需熟悉各种矿物和岩石的特征,了解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并能按矿物成分推断地质环境。地球化学循环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如水岩相互作用、碳循环等。这部分的学习需大量记忆,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尝试理解元素如何在地球的不同环境中迁移和转化,会帮助你更好地这些信息。
在学习方法上,我推荐使用"三步法":预习、听课、复习。预习你在课堂上有目标地听讲,提高效率;听课时要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能加深理解;复习则是巩固知识,定期回顾和做题,保持对知识的熟练度。利用好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文献,拓宽视野,提升科研思维。
在准备过程中,团队学习也很重要。找到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讨论问题,互相激励,你会发现困难变得不再难以克服。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身心健康,这对你整个备考过程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