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高中学的是理科,对于政治,在考研前可谓是一窍不通。有的同学从暑假就开始准备政治了,我学习政治用的是大纲解析,身边也有同学推荐精讲精练,这就像全书一样,选定一本认真看就是了。我是看完一章大纲解析,做对应的1000题,答案别直接写上去,毕竟是要做个两三遍的,建议写在一个小本子上,把做错的题带回大纲解析里找到答案,用红笔标出,第一次做题可能错的比较多,所以做完一章下来等于把大纲解析又过了一遍。我的进度算是比较慢的,在八套卷下来之前,大纲解析和1000题都过了两遍。八套卷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认真做选择题,错题带回大纲解析看,主观题不用去背,只需看第一道马原的题,主要看看答案是怎么分析的。肖秀荣四套卷的主观题,是一定一定要全背下来的。风中劲草核心考点这本书几乎是人手一本吧,里面罗列了所有考点,是简化版的大纲解析,适合后期快速复习。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看大纲解析,毕竟里面解释的详细,而不是一条一条的简单罗列,所以风中劲草这本书我并没有怎么用。 其实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准备英语和政治都算比较轻松的。如果你们对政治无感,可以试着先去喜欢上它,政治真的挺有趣的,马原里的一套方法论对我们平时处理问题能起到指导作用,学习近代史,要自己在脑子里形成一条时间线,把中国近代的大事件串起来。考研战线还是挺长的,不要每天都想着再过多久自己就解放了,只会让自己变得浮躁,不如习惯当下,安心想想怎么把今天过充实了。
考研数学方面:
我准备的资料是:课本,《复习全书(数学三)》(还有赠送的配套基础题)、《历年真题解析》、张宇的考前八套预测和张宇的考前冲刺四套题。错题本和笔记本各一个。7月份复习《高数18讲》,余下的部分继续做完,做《题源1000题》高数题目,有余力可以参考一下《复习全书》,并在7月份把课本和复习全书看完,做好笔记等整理。在7、8两个月内,把《线代9讲》做好,以及《题源1000题》上的重点题目,能全部做完更好。8月份复习强化班笔记,高数练好,18讲、1000题做好、整理好。并且在暑期结束前,做几套真题,年数不要太近,但要做。
考研英语方面:
在大学三年级的下半学期,我计划认真地复习词汇两轮。到了暑假,我就要着手做历年真题,十年的试题量就已经非常充足了!首次接触真题时,建议按照实际考试的时间限制,完整地做完除作文以外的所有部分,然后仔细分析自己的错误所在。第二次练习时,尝试将每篇阅读理解逐句翻译成中文,并与官方译文对比,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成效显著。第三次,你需要深入探究错误产生的原因。实际上,考研阅读的迷惑选项类型有限,多做几次你就能摸清规律。此外,保持每日早晨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我每天都会晨读一小时,涵盖作文和阅读理解。晚上,我还会背诵真题中的阅读理解,希望你们也能努力跟进!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了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固态反应、力学性能、热处理等多个领域,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对晶体结构,理解晶格类型、布拉菲点阵、晶面指数等概念至关重要,要熟练运用它们去解析实际问题。对相图,需深入理解各个区域的相态及转变过程,尤其是一些典型的二元和三元相图。扩散部分,理解扩散机制和影响因素,比如激活能、浓度梯度等,能够帮助预测和解释实验结果。
在固态反应和力学性能方面,掌握各种材料的变形机制,如位错理论、滑移和孪生,以及材料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等相关概念,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非常有帮助。热处理工艺的理解也非常重要,它涉及到材料的组织结构改变和性能优化。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和应用远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实际材料现象,凭做题来检验理解程度。多参与讨论,无论是线上论坛还是线下小组,都帮助深化理解。定期复习是巩固记忆的关键,制作思维导图或者笔记,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
实验和案例分析也是提升理解的有效途径。尽量找机会参观实验室,了解材料性质测试的过程,甚至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阅读相关的研究论文,观察材料科学家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问题,也能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