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这个我下的功夫比较少,用了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1000题和肖八肖四,精讲精练看了一遍,看一章做一章1000题。1000题也反复做了几遍,最后的大题只背了肖四。风中劲草买了但只看了不到四分之一。所以,如果政治想拿到高分,就必须把每个知识点记得非常准确,多关注时事,多给政治分配一些时间。政治是第一科,大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要紧张,遇到突发事件千万别慌,第一时间找监考老师解决。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极其关键!无比重要!不可或缺!重复三次以示强调。务必搞定基本阶段的所有习题,因为考试大纲通常变动不大,想知道关注哪些知识点,搜索一下官方大纲就知道了。为何要坚持做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呢?这就像制造工厂里的小部件,虽简单,但当你掌握了,面对复习全书中的难题时,便能像拼装精密机器般得心应手。数学侧重于融汇知识和实践应用,这一点至关重要。书中往往会对重要定理提供证明,它是学习的基石,切勿舍本逐末。复习期间,有些同学只做全书,从不查阅课本,一味总结题型,然而最终还是需要回头查书。我在强化阶段使用了李王的全书并做笔记,前后研读了三遍。错题要整理,不懂的必须重做。全书完成后,接着挑战660题。八月中旬起,我开始做历年真题,严格控制时间,模拟真实考试。第一天做题,第二天纠错分析。起初错误较多,逐渐减少。真题中隐藏着规律,需深入探究。十一月,我已经完成了两次真题回顾,再次浏览了一遍全书。此时市面上的模拟题也陆续发布,我尝试了张宇的八套卷,坦白说,难度偏高,一度打击了我的信心。不过别太在意分数,考研不会如此艰难,视作实战演练就好。紧接着,我还做了张宇的四套卷和汤家凤的试卷,每次做完都要进行总结分析。重点不是做题数量,而是确保遇到每种题型都能应对自如。考前的十天,我减少了做题量,集中精力分析错误,掌握错题,并用最近三年的真题进行一次模拟,保持解题感觉。
考研英语方面:
我黄皮书做完差不多到10月底了,那时候就开始做真题了!真题我反复做了三遍,一直做到考前,订正的方法还是按照之前说的那种,即使做到全对还是要回顾。反复做真题出了让你习惯出题思路外还是让你保持考研英语的语感,当然这期间背诵单词不能忘,那种想抽死以前自己的感觉也是随着你的词汇量的增大而得来的。等差不多到11月下旬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搞英语作文了,我当时模版神马的都没背,就看了老师给总结的小作文必背10篇还大作文必背10篇。刚开始背英语小作文的时候还好,内容比较简短,稍微花点时间能背出来,但是到大作文,那种背的心情简直想死,尤其当你看到那些奇奇怪怪的句型,虽然不觉明历,但是要背诵真的很难啊!!!所以我果断改变策略,就是看着中文把它翻译成英文,然后对照着原文做修改,看自己翻译的句子和原文有什么差别,用红笔订正在旁边,以后再看的时候一目了然。差不多每天翻译一篇,等到一遍弄完之后,你会发现小作文基本就是考格式,语句只要写通顺就行,而英语大作文要求稍高,除了格式之外尽量有些高大上的句子出现~~但是大作文的格式也几乎都是相同的,等到过几遍之后不用背模版就知道开头、中间和结尾写什么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大学物理”,需理解并掌握基础概念。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物理等部分。每个章节都有其核心概念,比如力的基本定律、能量守恒、电磁场的性质、波动与光谱分析以及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原理等。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和记忆,因它们构成了后续复杂问题解决的基础。
重视公式推导和应用。大学物理中的许多公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凭严密的逻辑链相互联系。例如,从牛顿第二定律到动量守恒,再到角动量守恒,这些都是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你需熟悉每一条公式的来源,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多做习题,不断练习,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再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虽然这是一次笔试考试,但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仍然重要。尝试理解实验背后的物理意义,模拟实验过程,这有助于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电磁学中,凭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更好地把握电场和磁场的变化规律。
利用好资源。江苏大学图书馆和网络上有大量的物理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经典的教科书、研究论文、在线课程等。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或找一位良师益友,共同讨论问题,互相答疑解惑,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复习过程中,保持耐心和毅力,定期回顾,避免临时抱佛脚。每天分配一定时间给大学物理,坚持到你会发现自有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