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选择题占到一半,重要性不容忽视。这次考研,我在10、11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重点攻选择题。这些选择题都是政治模拟题。选择题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每年变化不大,所以用去年的书也没关系。一共10来本书,我把其中的选择题都做了,每天1~2套。不熟悉的知识点,做完后一定要回归书本,看书里原话是怎么讲的,易混淆的和自己常错的知识点简单地背一下。第一遍背可能很痛苦,但背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做题的质量有所提高。
考研数学方面:
推荐将此作为高等数学复习的指导。在学习数学时,我坚信重要的是触类旁通,不必沉迷于众多参考书籍,挑选一本由考研数学权威专家编写的书籍就足够了,我当年使用的还是12年版的老书。数学的概念本身并不复杂,但其应用却十分灵活多样,因此我不推崇题海战术,而是强调归纳总结。每解决一类问题后,应能清晰理解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及其应用方法。大致的复习计划是在暑期扎实基础,通读一遍教材(推荐使用同济版),是否完成课后习题依个人情况而定,我个人就没有做。暑假过后,开始专注于历年真题,它们是无比珍贵的复习资源。关键是确保每个题目都能彻底理解,如果有余裕,可以尝试一些模拟题;若时间紧张,那就专注于真题即可。
考研英语方面:
研读张剑黄皮书是考研英语不可或缺的部分。切勿提早过度消耗真题资源,以免后期缺乏练习材料。我从五月末才开始涉足真题阅读,初期专注于2005年至2012年的篇章,每日处理两篇,同时记录新词汇并抄写下它们所在句子以加深理解。此阶段主要目的是适应真题阅读的难度和风格。完成这八年的阅读后,为了保持稳步进展,我又快速浏览了1997年至2004年的题目,同样积累生词,但未过于关注准确度,毕竟这些年的命题趋势与近年有所差异。
到了七月中期,我启动了对2005年至2012年真题的深度二次研习。此时,我会每天完成四篇阅读,随后四天分别详细分析一篇,参考黄皮书解析,听取教师指导。由于时间充裕,我将每个阅读篇章打印两次,一次调整行距便于逐句手动翻译,对比解析并在我的打印稿上记笔记,定期温习;另一次则保持原文格式,用于整理题目,剪下贴在笔记本上,同时标注每题对应的原文位置。这个过程耗时耗力,每天只能处理一篇,但却极大地促进了后续复习。对于时间紧张的学生,我不推荐采取这种方式。
暑期的努力让我对考研英语阅读的模式有了深入理解。十月至十一月初,我又重温了2005年至2012年的真题,前期的打印资料和笔记本在此阶段大显身手。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初,我开始使用英语答题纸,模仿真实考试,在每周六下午两点到五点进行模拟演练,继续深入研究真题,梳理各类题型,只是省略了手动翻译的步骤。之后的时间里,我反复查阅真题阅读笔记,重点攻克错误题目,并整理出难度较大的篇章加以关注。这样计算下来,我对真题阅读大约进行了四到五轮的复习,同时多次回顾和记忆所摘录的真题词汇。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各个方面。要深入理解这些元素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看到的地理景观。对每个部分,不仅要定义,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机制。
气候变化和地貌演变是我认为的重点。气候变化的历史和影响,以及它如何驱动地貌变化,是自然地理中的重要主题。需熟悉地质年代的时间线,理解各种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并能分析不同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这部分需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配合地图和图表的理解,帮助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再者,水文学和生态系统的知识也是关键。了解水循环的过程,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工作方式,这些都是考试可能涉及的内容。对生态系统,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需有深度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有效的笔记和思维导图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学习新的概念或理论时,我会尝试用自有的话来解释,这有助于深化理解和记忆。定期复习也很重要,防止遗忘。我还建议使用模拟试题进行自我测试,以检查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我强烈推荐实践性的学习。可能的话,实地考察是最直观的学习方式。观察你周围的自然环境,尝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会你对自然地理学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