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力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到9月份才开始复习政治的,用的资料就是肖秀荣全套,另加一本红色封面的风中劲草,其他什么资料都没有使用,我觉得只要紧跟肖老师的节奏,真的已经够了。我高中的时候是理科生,对于政治一点也不熟悉,所以刚开始看那本最厚的精讲精练时进度特别慢,整本书看下来一共花了一个半月,我觉得有政治基础的同学应该可以快很多,这本书主要就是打基础。在看精讲精练的同时做1000题,看完一章就做一章对应的习题,对照答案自己分析总结。接着就是做真题,大题目先不用管,前期应该专攻选择题,同样是做一套订正一套,仔细总结。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基础知识还是掌握地很不好,但此时已不可能再去看第二遍厚厚的精讲精练了,我就买了风中劲草,这本书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把重要的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表示出来,比较适合二轮夯基础的时候使用;而肖老师的精讲精练则讲得很具体,适合一轮打基础用。所以,那段时间我主要是一边看风中劲草,一边做肖秀荣的历年真题。一直到11月中旬,我才把所有的真题都做完一遍,但所有的知识点都很有感觉了。我虽然只做了一遍真题,但知识点也很熟悉了,因为我真的很认真地把风中劲草梳理了一遍,自己脑海中已经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到12月份,肖老师的4套卷、时事政治、专供背诵的小册子之类的也都陆续出来了,逐一买来认真学习就好。11月末12月初也应该开始背大题目了,但大家也知道,考我们这个方向的背诵量实在太大了,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前期背的东西几乎没有记住,最终就只背了8套卷和4套卷,其中4套卷是要烂熟的,8套卷则需尽可能烂熟,当然最好是二者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我当时的情况是实在没有精力背。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考试出现了不少新颖的题目类型,主要的难题部分设计得相当规范,然而初期的选择填空题显得尤为棘手,个人的准备明显不足。大约从四月起,我开始了独立学习高等数学的旅程,仓促地在暑假前完成了初步的自学过程,期间尝试了李永乐的全书,但发现几乎无法解答,只能勉强阅读,内心焦虑无比。暑假期间,我继续深入自学,深感难度不小。复习过程中,我认真记笔记,这一做法极大地帮助了我整理思绪和理解命题者的视角。对于数学,绝对不能光看不动手,实践远比观看重要,做三遍胜过看一百遍。直到十一、十二月我才把全书完整地做了三遍,真题也重复练习了两遍,第一轮是按照考试模式,每天早上限时完成一套,这样的训练收获颇丰。至于模拟题,我大概只做了三套左右。
考研英语方面:
我个人感觉自己英语还可以,所以也就没有在这上边花太多时间。做第一篇考研阅读好像是在8月中旬的时候。8月中旬——9月中旬,把150篇基础篇做完了,我做的还是10年的,当时买的旧书,一次做两篇,顺便纠正、查单词,每次就这样一下午就过去了。9月中旬——11月,连做带看了张剑的真题黄皮书,感觉写的还可以。11月——12月,做了12年的150篇基础篇,这次是掐点,70分钟4篇阅读,每次也要错1到6个,但平均下来一般是3个,感觉状态还可以,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写作文了。真题这时候我做了第二遍(没必要做第三遍了,因为两遍下来答案都记住了,不过真题里面的生词一定要全部消灭掉)12月——1月,买了《最后5套题》和何凯文的《最后8套题》,进行套题训练。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作为物理学的基础之一,它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因,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原理。在浙大的课程中,它更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理解基础概念是至关重要的。理论力学中的每一个定理、定律都有其物理意义,比如牛顿第二定律不只是一个公式F=ma,它揭示的是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理论力学的问题通常需凭数学工具来解决,如矢量运算、微积分等。例如,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需熟练运用拉格朗日方程或哈密顿方程。扎实的数学基础对学习理论力学至关重要。
再者,重视实践环节。理论力学的应用广泛,如航天器轨道计算、机械结构设计等。凭做题和案例分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建议大家多做一些历年的真题和模拟题,关注一些实际工程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定期复习,及时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这对长期记忆和深入理解非常有帮助。遇到难题不要怕,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或者与同学讨论,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启示。
保持耐心和毅力。理论力学的学习过程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每一次理解和掌握一个新的概念,都是一次思维的飞跃。只要持之以恒,必定能在理论力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有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