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国际商务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素养并非短期内能速成的,有时候文科生的直觉甚至优于理科生的临时抱佛脚。但在复习的最后关头,突击学习往往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在过去,我可能会提议考生从暑假开始涉足政治,先熟悉基本框架和主线。然而今年,由于预计教材会有重大改动,为防止早期形成固定思维后难以调整,连肖教授都建议不要过早开始,最好等到九月大纲公布后再着手。为了避免后期繁重的任务引发过度压力和焦虑,前期的准备工作必须充足且有序。
在确保英语和专业课程扎实的基础上,适当地休息与学习相结合,可以提前预习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特别是那些涉及理解概念如剩余价值和资本构成的部分。对于常考的历史性时刻和各类文献,可以创建一个时间线来梳理,这样既能像阅读历史一样有趣,又能加深记忆。同时,注意政治语言的精确性至关重要,务必抓住题目关键词,例如“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和“首要问题”各有其特定含义,此外,“中间分子”和“中间势力”也不能混为一谈。当然,每年的重要会议及其新提出的概念也需要了解,但这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后续肖教授的时事总结会涵盖这些内容,只需及时查阅即可。
考研数学方面:
我在每天会再刷一遍李永乐《复习全书》,这时就至少要掌握书中60%-80%以上内容,尤其是高数部分。事实上,考研真题里难点基本都在高数部分,因此建议过2遍李永乐的《复习全书》之后,再看看张宇的《高数18讲》。不过因为我复习基础打得比较好,所以并没有感受到大家说的张的书难。
考研英语方面:
从八月末起,我开始了英语一的阅读练习,每日投入2至3篇文章,完成之后会对比解析以理解文意,并摘录生词。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十月份,我才终于完成了所有英语一的阅读题目。接着,我转向英语二的阅读部分,由于其题目数量有限,所以我调整为每天两篇,同样遵循解题、核对答案、理解文章、记忆词汇的步骤。错误多并不必过于担忧,关键是要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偶尔会出现一些难以确定答案的题目,不同参考资料可能会给出A或B两种答案,但这类情况非常少见,无需过多纠结。我大约对英语二的真题进行了三次刷题,第三次时模拟考试时间限制,使用答题卡来完整做一套试卷。词汇积累至关重要,但每个人记忆单词的方式各异。我发现使用单词书对我效果一般,于是选择了网上下载的一份无序的单词列表,只有英文单词和中文释义。在遮挡中文释义的情况下浏览单词,标记出“不太熟悉”和“完全陌生”的,然后重点复习这些部分。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阅读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但不限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跨国公司理论等。这些理论既是学科的基础,也是分析实际问题的工具。我建议大家凭阅读经典教材,如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或奥伯斯法尔的《经济全球化》,来深入理解和记忆这些理论。
关注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国际商务实践。比如WTO规则的理解、各国贸易政策的演变、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等,这些都是考试中的常考点。我常常凭阅读《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专业媒体,以及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保持对最新动态的敏感度。
再者,熟悉并能运用国际商务操作知识,例如国际结算、物流管理、跨文化沟通等。这部分需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参考《国际商务案例》等书籍,或者参加模拟实习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强化英语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国际商务领域中,英文文献和资料占据了很大比重,很多题目会涉及到英文术语和概念。我推荐大家每天坚持阅读英文专业文章,提升专业词汇量和阅读速度。
复习过程中,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你按照主题或章节制作思维导图,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在答题时能快速定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