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工业催化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选择在大纲发布后开始着手准备政治,我认为这个时间点相当合适,过早开始并不明智,因为政治需要持续学习,否则初期的记忆会逐渐淡化,早期投入的复习时间可能因此浪费。然而,推迟到11月才开始也不理想,那时其他科目复习的压力也会增大,时间会显得格外紧迫。我的策略是,首先通读一遍精讲精练,不做练习,接着第二轮阅读两章精讲精练,并结合对应的1000题进行练习。第三次则是将精讲精练与风中劲草相结合,同时做1000题中标记的部分。我从10月开始关注政治,提前太多并无太大益处,因为它主要依赖短期记忆,而不是深入理解。我选择了任汝芬的序列一作为教材,虽然许多人推崇红宝书的大纲,因其内容全面且权威,但我更倾向于序列一,它的形式更为紧凑,涵盖了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不想花费过多精力的人来说足够使用。而肖秀荣的1000题是必做的经典习题集,我大约做了三遍,首次可能会较慢,但能明确标记错误,以便后续有针对性地复习。11月期间,我会穿插阅读风中劲草,它是序列一的精华版,对巩固知识很有帮助。进入12月,你会发现时间变得紧张,每天需应对四门科目,于是政治的学习时间也需要增加。此时,除了重温1000题来巩固知识,还需要借助一个法宝来准备主观题,那就是肖秀荣的最后4套题,这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尽管有些人认为其预测准确性不高,但对我来说,背诵这四套题足以应对大题。关键在于,这些题目的答案涵盖的知识点会在考试中派上用场。由于我在高中阶段学的是文科,所以我在政治上的投入相对较少,但成绩还算理想。
考研数学方面:
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知识几乎已被我遗忘殆尽,于是决定重拾同济和浙大的数学课本从头再来。每读完一章便立即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由于大三时专业课程繁重,留给考研复习的时间相当有限,因此我没有足够时间独立解决课后习题,大部分情况是对照着答案完成的,这无疑影响了我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接下来,我开始挑战复习全书,却发现自己几乎无法独立解出任何一道题目,只能依赖答案,对此我深感懊悔。我强烈建议后来者在使用全书时,务必先尝试独立思考和解答,即使过程缓慢,但对提升解题技巧极其有益。
就这样,我反复研读了两次全书的高数部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各看了一遍,同时又分别温习了两遍这两门科目的辅导讲义。我想强调的是,阅读次数多并不等同于理解得深刻,关键在于能否独立面对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我在多次阅读的同时,配合使用了张宇的真题大全解,并购置了一份空白真题集用于第二次演练。此外,我还从网上打印了许多不同教师编写的模拟试题,如合工大五套卷等进行练习。
在此,我想提醒大家,在阅读全书和辅导讲义时,记笔记和总结是非常有用的,它们能在你后续做真题时提供快速参考。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的核心在于均衡,关键是要平衡四大板块:大阅读、翻译、句子排列和写作。每项都需要同等关注,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请注意,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全面展开复习。值得一提的是,写作部分相对较易提升,因此可以将其留到最后阶段重点突击。对于完型填空,我没有深入钻研。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稍作复习;若时间紧张,不必强求,因其分数比重不大,且准确率难以确保(实际上,随机猜测与精心准备在完型上的得分差距并不明显,故其复习效益较低)。然而,翻译和句子排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的效益回报非常高,甚至超越大阅读。许多考生失利的原因就在于这两类题目处理不当或未能预留充足的时间。所以,务必要重视翻译和排序。
考研专业课方面:
化工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涵盖了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与分离过程等多个领域。对流体力学部分,理解和掌握流体静压、流动阻力、管路计算等基本概念至关重要。热力学部分,要深入理解并能应用第一和第二定律,尤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传质与分离过程则需对扩散、对流传质有清晰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到精馏、吸收、萃取等实际操作中。
公式记忆和推导是化工原理的重点。每一个公式背后都有其物理意义,理解这些公式是如何从基础理论推导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在遇到新的问题时灵活运用。例如,掌握伯努利方程和能量衡算方程,能够帮助解决许多动力学问题。
再者,实验和案例分析也是化工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实验,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凭测定管道中的压力降来验证流体阻力公式。多做案例分析,尤其是化工设备的设计与运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复习过程中,建议使用教材为主,参考书为辅。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一定要反复练习,做到熟练应用。适当做一些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既检测自有的学习水平,也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