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国际商务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教训。首先,教材至关重要,尤其是考试大纲,它是基础中的基础。与其花费时间在预测题目上,不如专心研究课本的重点,理解语言表达和思维脉络,这样面对真正的试题时才能应对自如。其次,时间管理很关键。不能认为政治只需要考前匆匆浏览和背诵预测题,建议尽早制定学习计划,避免临时抱佛脚。再者,我选择了肖秀荣的教材,但同时也购买了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两者的题目都有其独特优点,大家可以参考,不必强行记忆。至于肖秀荣的1000题,我对大题部分未做深入研究,但选择题仅能作为巩固书本知识的工具,与考研实际题目风格不同,所以做题时要有独立思考,不应过分依赖。
考研数学方面:
首度复习高等数学时,我推荐使用经典的李正元版《复习全书》(粉皮本),对于线性代数,则选用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阅读的同时同步解决习题,坚持独立思考,即使查看答案后,也会重新独立计算以巩固理解,绝不依赖捷径。我还习惯在书旁标注解题步骤和关键点。如果可能,这两本书最好能通读两遍。我每天平均投入约5小时于数学学习。然而,一轮过后,早期内容难免有所遗忘,所以在第二轮,我侧重通过练习题来唤醒记忆,提高技能,选择了660题,并在做题前梳理章节知识点,这有助于深化基础概念的领会。
进入后期的一个月,我每天上午专门做一套数学试题,交替使用真题和模拟题以适应不同的出题风格。熟悉真题能有效掌握常考重点,但难以覆盖所有知识点,这时,模拟题的预测功能就显得重要。我挑选了张宇八套卷和合工大预测卷中的10套来做,其中涉及的差分方程题目,在之前的预测题中已多次练习,因此答题时非常流畅。级数部分我一直存在短板,却心存侥幸未加弥补,导致考试时遇到相关大题只能凭空想象,颇为艰难。到了复习后期,真题得分稳定在135分以上,模拟题则保持在120分左右。
面对遗忘的内容,我会抽出时间专项复习。做模拟卷时遭遇挫折是常态,我通常每隔几天的综合训练后,会用一天来填补知识空白。如果时间更充裕,我会增加更多模拟题的练习,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的熟练程度还需提高。总的来说,考研准备应尽早开始,而非拖延。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单词基础,关键认真分析文章,分析作者的意图、感情、大意、细节等等。再次,把握一点技巧(尤其新题型)。作文:有人说作文只要考研前一个月背背就可以了,我觉得不然,写作文要培养感觉,而这不是一个月就搞定的,一开始接触作文,根本不知从何下手,要通过不断的练和背的,而不仅仅是背背就行了!作文可以从十月份就开始慢慢看,培养感觉。我用的是张剑的那本,还是不错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关于“国际商务专业基础”,它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管理等多个领域。理解和掌握这些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基础,例如重商主义、比较优势理论、浮动汇率制度等。这些都是考试中的常考点,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国际商务的操作流程也是考试的重点。从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到出口手续、物流配送,再到国际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题目。建议凭实际案例分析来深化理解,这不仅能帮助记忆,也能提升实战能力。
再者,跨国公司的管理和运营策略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了解并分析跨国公司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决策制定、组织结构以及全球化战略,将有助于你构建全面的知识框架。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系统性”和“实践性”非常重要。系统性意味着你需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要能相互联系。使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整理思路。实践性则是指理论要结合实例,凭阅读案例、模拟商业情境,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
,历年真题的练习必不可少。它们帮助你了解出题趋势,找出自有的弱点,并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做题过程中,注意时间管理和答题技巧也很关键。
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定期复习,避免临时抱佛脚;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