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复习的特别晚,大纲下来,教育部的红宝书上市之后我才开始复习,就用了四种资料,前期红宝书加肖秀荣的1000题,边看书边整理框架,然后做1000题,把错的知识点在红宝书上标注出来,中期背风中劲草,后期肖四任四。我连肖八都没做过,考前除了肖四大题啥都没背过,完全把宝压在了肖四上,任四就刷了选择题。复习期间我就到后期看了看肖爷爷的时政材料。我选择题做的还不错,前期红宝书看的比较扎实。时政考查范围是当年的1月到12月全年,书一般在11月出,时政不仅是考两道单选、两道多选,分析题的材料一般也会紧扣时政来出,特别是第35题(毛中特)会出,遇到重要历史节点第36题(史纲)也会出,所以当年有什么时政重点,要结合基本知识点来复习背诵,这是为分析题做准备。
考研数学方面:
从近年来的考研数学试题,特别是今年的题目中,我们可以明显察觉到,考试并不过分强调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反而更注重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技能的掌握。因此,我认为在备考期间,大家应侧重于深入理解概念,避免盲目记忆公式(尽管有些公式确实需要熟记,这里建议准备一个小册子,将每一页对折成四部分,1和3部分写公式名字,2和4部分写公式内容。查看时只看名字,尝试自己写下公式,这种方法对记忆单词也很有效)。通常,许多人都选择使用李永乐的复习全书作为主要参考资料。我个人认为,只要这一本书就足够了,关键是要彻底理解和掌握书中的每个习题,这样取得理想分数是完全可能的。全书至少要通读三次,每一次都要专心致志,草率阅读只会事倍功半。
考研英语方面:
准备考研阅读时,首要任务依然是先前提过的词汇积累,紧接着最关键的就是历年真题。我在复习过程中设定了规划,由于起初对真题不甚了解,我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来通读一遍,这期间包括查找并整理陌生词汇,以及解析和记忆复杂的句子。从第二次开始,除了阅读和解答题目,我还深入剖析了文章结构,并尝试背诵其中的疑难语句。接下来的多次重复研习让我不断有新的领悟,可能是理解了一个词汇的独特用法,或者是洞悉了命题人在设置某个问题或段落背后的想法。关于真题解析书籍,市场上的选择繁多,我曾陆续参考了张剑的黄皮书和《考研真相》。关键在于,对真题的钻研不能盲目,每一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收获。通常我会把下午两点到四点这段时间用于深度研习真题,而晚餐后的一小时则用来完成两篇模拟题。无论其余时间如何调整,这两个时间段我是固定的。不过,具体时间安排应依据个人的学习习惯。我只是想突出强调真题在复习中的核心地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是关键。水力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以及理想流体与实际流体的区别。这些理论构成了水力学的基础,对后续深入学习至关重要。我建议大家凭阅读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结合课后习题,反复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基础理论。
实践应用不容忽视。水力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强的科学。例如,河流动力学、水库调度、管道设计等都是水力学的应用场景。我建议大家多做实例分析,比如计算水头损失、分析水流形态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实验和模型是提升理解的好途径。浙江大学的实验室设备齐全,有许多模拟实验帮助直观地理解水力学现象。比如伯努利方程的验证实验,你更深刻地理解压力、速度和高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物理模型或数值模型也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历年真题的研读也必不可少。凭对历年试题的研究,你了解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出题者的思路。我通常会先独立完成,对照答案解析,找出自有的不足,以此提高复习效率。
团队学习和讨论同样重要。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既能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也能从他人的角度获得新的启示。我经常和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共享笔记,共同讨论难题,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对我帮助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