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啊,比较伤心,做的时候策略错了,只考了64.考试前做了几套真题,发现多选题全选的一般只有三四个,可考试时发现自己选了七八个,不自信,又改了,就悲剧了,其实都选对了的。简答题吧,就是要背他们押题的人的题目咯,别迷信一家,都看看。我就过了两遍大纲,一遍1000题,然后看押题。粗粗的复习的了,之前还以为只有50分呢,想不到结果比预想中好,也算知足了吧。简答一定要多写啊,分点论述啊。考试的时候也是发现自己手都写软了,发现旁边的人就几行字在那里,早早地歇笔了……不要学那个样子,你不能保证你写两行就是标准答案,不然老师想给你放水都找不到借口了……切记切记。字写工整点。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关键,对于每个备考数学的人来说,都应将主要时间投入其中。必须投入大量时间来理解概念和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要以解决问题的心态面对,因为并非每年的数学考试都如2017年那样简单。考虑到教育部在2016年和2018年设置的难度,我们不能排除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的可能性。我没有选择张宇的教材进行复习,可能是因为觉得某些部分稍显困难,我选择了李永乐和王式安的全套书籍,还附带一本同步练习册和660题集。初次复习就围绕这些材料展开。
重点不在于做多少题,而在于质量。我在7月至10月间将全套书和习题集各看了一遍,每道题都做了两次,接着完成了同步练习册的所有题目。进入10月至11月,我专心攻克了660题中的选择题(尽管名为660题,实际上将近1000题),大约500题,它们设计得很精妙,我做了两遍。填空题部分我觉得较为繁琐,就没做,但我建议有能力的话还是完成,这对巩固基础很有帮助。到了11月至12月,我专注于2000年至2016年的考研真题,全部做完并深入研究错误题目。最后的几周,我购买了张宇的八套模拟卷,并做了最近两年的真题,以保持解题状态。
我个人认为,对我能力提升最大的阶段是在刷李永乐660题和历年真题时,那时我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解题节奏。考研数学的题量相当大,共有9道大题。我按照顺序解答,这取决于个人习惯,但关键是建立并保持自己的解题节奏,切勿盲目跟从他人,考试中突然改变策略是不明智的。
考研英语方面:
背单词,用的是张剑黄皮书附赠的单词书,用词根背书,效果很好。分为30个单元,当时采用艾滨浩斯遗忘规律来背,第1,2,4,7,15天重复第一天背的单词,这种方法很有效,44天便可以把30个单元的单词背5遍,只不过中间一段时间非常痛苦,坚持住后面就非常轻松了。顺便唠叨一句,单词在前期非常重要,决定着你的阅读水平,不要想着到后面还在背单词,那时候就没有时间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领域。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者选、企业生产决策等。这两部分都是考试的重点,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供需理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等基本概念是基础,要熟练掌握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理解价格如何由市场供求决定,以及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企业的生产决策。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是常考点,需有较深的理解。
对宏观经济学,GDP核算、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内容是核心。你需理解这些模型背后的经济逻辑,并能够分析政策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变量。例如,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利率、产出和通货膨胀。
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案例结合是非常有效的。阅读经典教材,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配合做题和讨论,加深理解。关注时事新闻,将学到的理论应用于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这不仅能帮助记忆,也能提高分析能力。
复习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很重要。将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梳理出来,形成思维导图,帮助你更好地把握全局,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定期进行自我测试,模拟试题训练,熟悉考试题型,也是非常必要的步骤。
保持对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理解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公式,更是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探索。只有真正热爱,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